《蠟燭》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蠟燭》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蠟燭》教學設計1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理解作品戰(zhàn)爭的主題。
2、把握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次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語言,著重品味關鍵性語句的豐富意蘊及表達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雖然是一篇戰(zhàn)地通訊,但文章卻極為感人,教學中可以抓住蠟燭這一條線索。結合環(huán)境背景,讓學生感受老婦人的形象。同時領略燭光的象征意義,啟發(fā)學生熱愛和平憎惡戰(zhàn)爭的思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南斯拉夫首都的戰(zhàn)場上,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lián)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整體感知
1、出示老婦人插蠟燭的圖片,讓學生表述老婦人在墳前做了哪些事情?
點撥:老婦人在墳上插上了他珍藏了45年的那支結婚喜燭,并點了起來,對著燭光兩臂交抱在胸前,然后為之制作擋風的.屏障不使其熄滅。表現了他敬仰正義之師,熱愛紅軍的思想感情。
2、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動?請你為大家朗讀一下,并說說你感動的原因。
3、作者為什么要補充交代這支蠟燭的來歷?
點撥:這是為了突出這支蠟燭的特殊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烈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三、分析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深層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討論:說說你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讓學生暢所欲言)
點撥:老婦人飽受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對蘇聯(lián)紅軍滿懷敬意。她為紅軍戰(zhàn)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無所畏懼,不怕艱難,安葬烈士,并把結婚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陪伴。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
四、情感體驗:這篇通訊非常感人,這樣的藝術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點撥:
1、環(huán)境危險,炮火連天;
2、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3、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4、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
五、修辭手法的探討:反復
1、炮火(11次描寫)
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蠟燭(6次描寫)
象征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zhàn)斗情誼的見證。
3、黑圍巾(4次交代)
表達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給予犧牲的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士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老婦人的動作(3次“爬”、3次“跪”)
3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體衰;3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士的深痛哀悼。
六、小結:
《蠟燭》是一首贊美詩,它體現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七、拓展:由“蠟燭”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哪些詩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
3、“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借蠟燭寫離別。
4、“燭光里的媽媽”,借蠟燭歌頌母親。
《蠟燭》教學設計2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聯(lián)系課文具體內容進行解釋,并能結合表演深入體會“輕輕地”“從容地”“鎮(zhèn)定地”等詞語的內涵。
2.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有條理地復述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
3.對人物有自己的評價,并能從中感受到課文中人物在危險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機智與勇氣。教學過程
一、學習字詞
1.教師板書課題,邊板書邊重點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蠟燭”的偏旁分別為“蟲”“火”。啟發(fā)學生用“燭”組詞:燭臺、燭芯、燭光、燭焰搖曳……
2.教師繼續(xù)板書:伯諾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導學生朗讀,提問:誰發(fā)現了這3個人的關系?以此了解:他們是親密的一家人,為了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法國,都參加了秘密情報的傳遞工作。
3.教師出示課文中的詞語:秘密、絕密、絕妙;危機、厄運;從容、鎮(zhèn)定。教師組織學生朗讀,并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具體內容解釋“絕妙”“危機”“厄運”的意思。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提示: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課文中詞語的意思,把課文讀懂。
5.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解釋:
(1)絕妙:伯諾德夫人把裝著絕密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插在一個燭臺上,擺在顯眼的桌子上,騙過了敵人。妙在情報藏得隱蔽,令敵人意想不到。教師點撥:你從“終于”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些什么?(這個絕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機:德國軍官點燃了蠟燭,萬一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教師點撥:“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边@里“似乎”說明了什么?(實際上危機并沒有真正過去)
(3)厄運:那就是蠟燭會很快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暴露了,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許就要結束了。
教師點撥:在危機和厄運面前,一般人會有什么反應?而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對待的?他們又是怎樣化險為夷的?請同學們再讀課文。
二、復述故事
1.請學生自己練習復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機面前從容應對、化險為夷的經過。然后組織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幫助學生復述得更加有條理:當的時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師根據學生的復述進行扼要的板書:點燃——吹熄;端走——奪回;重新點燃——端上樓。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練習有條理地復述故事,要求用上恰當的、準確的詞語,如:輕輕地、從容地、鎮(zhèn)定地……教師對學生在復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對于出現的精彩之處及時給予肯定,以便讓學生講述得更加流暢、準確。
三、學做導演
1.假如將這個扣人心弦的故事編成劇本來演出的.話,你認為可以安排幾個場景?引導學生討論,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重點設計三個場景:伯瑙德夫人與敵人周旋、雅克與敵人周旋、杰奎琳與敵人周旋。
2.假如請你來做導演, ……此處隱藏20407個字……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lián)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升華。
2、課外延伸:
⑴ 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⑵ 把你想像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蠟燭》教學設計15設計思路:
本課生動地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機智勇敢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的故事。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素材,所以在教學本篇課文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抓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從容鎮(zhèn)定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和緊張激烈的心理活動描寫,朗讀體會母子三人機智勇敢的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針對班級的學生學習情況,我將把本篇課文按以下思路展開:
1、圍繞課題設問,引起學生閱讀求知的欲望;
2、抓住“半截蠟燭”這個線索,把握故事情節(jié);
3、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性格;
4、通過演課本劇這個活動,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5、拓展延伸。
設計理念:
語文提倡簡簡單單的教學,其實教材的課后練習已經教給我們這篇課文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以朗讀為主,由扶到放,注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訓練。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說一說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借助對文本的理解和依托文本的語言訓練,讓學生感受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人面對敵人時的從容、鎮(zhèn)定、機智和勇敢以及緊張的激烈的心理活動,學習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訓練,體會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
教學準備:
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有關資料,準備兩支半截蠟燭用于課本劇的表演。
教學過程:
一、圍繞課題設問,激發(fā)學生閱讀求知的欲望
1、板書課題
(1)、同學們看過蠟燭嗎?什么樣的是半截蠟燭呢?(已經用過的、點燃后剩下的)
(2)、看到這篇課文的文題《半截蠟燭》,你心中有沒有什么疑問
呢?
2、學生提問,老師相機小結。
3、這篇課文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發(fā)生在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里的故事。
4、簡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播放二戰(zhàn)背景視頻。
這“半截蠟燭”中隱藏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它是一場怎樣的戰(zhàn)爭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
二、依據線索,把握故事情節(jié)
1、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通順。
2、讓學生說一說朗讀的感知和收獲,相機解決課前學生提出的有關問題。
讓學生按故事的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局的順序,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抓住重點詞句,感悟人物品格
(一)、在朗讀中感悟事情的起因
學生朗讀課文
一、二自然段,抓住“絕密”和“絕妙”兩個詞來感悟“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和伯諾德夫人的機智勇敢。
1、問:這是怎樣的半截蠟燭?引導學生說出“絕密”,理解詞語意思。在學生理解“絕密”的基礎上,再去換位思考;
2、如果你是伯諾德夫人,你將如何收藏這半截蠟燭?(學生在換位思考中體會半截蠟燭的重要性)
3、伯諾德夫人的主意“絕妙”在哪兒?(體會她的機智過人)
(二)、朗讀感悟事情的發(fā)展(學習第一場戲)
1、自由讀第一場戲(第三自然段)思考:
伯諾德夫人的哪些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活動表現了她的勇敢機智。把重點詞句用相應的符號圈畫出來。
2、交流
(1)分別找出表現伯諾德夫人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的詞句,對這些詞語表現了什么說說自己的想法。
(2)出示:“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敝笇W生體會伯諾德夫人的機智從容。
3、除了伯諾德夫人,這場戲中還有哪些角色?(三個德國軍官)文中提示我們要注意他們的哪個動作?(闖)除了動作,你還能聯(lián)系第
一、二自然段的內容想象一下他們進來會說些什么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說一說)(扶的過程)
三、在自主學習中感悟故事的高潮和結局(由扶到放)
1、總結學習方法: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朗讀感悟,對課文的前一部分內容作了分析解讀并成功地完成了課文前一部分的學習,能總結一下我們剛才的.學習方法嗎?(讀—想—讀)
2、學生用剛才的方法自主解讀
二、三場戲。(第二場戲的主角是?第三場戲的主角是?)
3、學生自學,提醒學生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及心理活動來認識機智勇敢的杰克和杰奎琳。圈畫關鍵詞句。
4、交流
(1)、杰克的表現,關鍵讀好哪個地方(真冷)?指導朗讀,指名演讀。
(2)、杰奎琳的表現,她的機智、勇敢你認為關鍵是讀好哪個地方?(重點提示:“嬌聲”理解)讀一讀。
指名用“嬌聲”對文中的德軍說話。
四、課本劇表演,加深理解
選擇文中一兩個片段,對片段所描述的場景,圍繞“機智勇敢”、“沉著鎮(zhèn)定”的性格特征展開合理想象,進行課本劇表演,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二戰(zhàn)結束后,為了表彰伯諾德夫人一家,法國政府決定為他們一家三口每人頒發(fā)一枚自由榮譽勛章。在頒發(fā)勛章時,要發(fā)表一段感言,如果是你來授勛,你會說些什么呢?同學們自己想一想,把想說的話寫下來。
教學反思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圍繞三個主人公描寫了幾個緊張激烈的斗爭場面。對于本課的教學,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學策略,對不同的斗爭場景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誦讀課文為依托,聯(lián)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去領悟課文內涵。
開始,讓學生通讀全文,了解課文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zhèn)定?!跋朕k法跟敵人周旋”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
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
當教學到“德國軍官從杰克的手中奪過蠟燭”的時候,我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也在場,你覺得情勢是怎樣的?你會怎么做?讓學生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那想動蠟燭又不敢動、不能動,卻又不得不動的情況下的緊張和機智,引領學生真正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和人物的個性特征。
最后,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又用課本劇表演的形式再現了“智斗”的場景,讓學生對人物的認識有更進一步的體驗,更重要的是,通過表演,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