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會經(jīng)常接觸并使用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分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那么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么樣的呢?
山果閱讀理解及答案 1
1. 小姑娘是一個瘦弱、窮苦、俊俏的孩子,她對生活充滿自信和樂觀,懂事孝順,懂得感恩。(4分)
2. 畫線句是對農(nóng)民工動作和語言描寫,這些描寫表現(xiàn)出農(nóng)民工善良淳樸的性格特點,傳達出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情感。(3分)
3. “車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靜靜地從灌木叢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爾而過,消隱在茫茫群山中”這里借助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了小姑娘的形象,與文章開頭相照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3分)
4. “山果”既是文中主人公的名字,又是文章的題目,一語雙關。同時文章還以山果為線索,貫穿全文,使文章結構嚴謹。(4分)
《畫家》閱讀答案 2
當今畫壇,批評家正在變成貶義詞,仿佛批評家是隔夜的麻辣湯,全部變了質(zhì)。這實在是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我結識的批評家,幾乎都是愛讀書愛思考的高手,幾乎都是有正義感的人物,也是自強不息的奮斗者。作為批評界的一員,反躬自問:畫家蔑視批評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畫是有形的詩,講究直覺與意境。批評是無形的思,側(cè)重理性與邏輯。詩與思是宿敵。柏拉圖要把詩人逐出他的理想國,詩人對他也沒有好感。儒家詩圣杜甫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詩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頗為不屑地批評說: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無聊很沒有意思。
書面語言限制了批評的表達。語言表達的障礙,言不由衷是態(tài)度虛偽,詞不達意是水平欠佳,言不盡意是效果有限。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意思是話語不能貼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傳達。卦象的延伸就是畫,東漢劉熙解釋說:畫,掛也。古文掛、卦,音同義同而形似。這意味著古
批評文章通常是即興的隨筆,與寫意畫相通。寫意畫家的作品,不經(jīng)意的敗筆很常見,如同顏真卿打叉畫圈的行書或黃賓虹的亂筆,感覺很自然。批評家的文章卻不能有敗筆。批評家如果引經(jīng)據(jù)典,會被譏之為賣弄;不引經(jīng)據(jù)典,批評就成了知心話,說多了則假。這樣的文本,又會被認為沒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議論,畫家便指責批評家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在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看來,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diào)的空談家。普通畫家看批評家,也會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難看。
廣義的批評既有指責,也有贊賞。凡是自大的畫家無不希望批評界贊賞自己而指責他人。于是,偏重贊賞的批評,除了當事人之外,會受到畫壇廣泛的排斥,斥之為吹捧。反之,對于批評界的指責,畫家又以外行為由加以抵制。
批評文章如果是藝術品的說明詞,就降格為應用文。批評文章如果把作品視為直觀的現(xiàn)實,就成了社會學、文化學的業(yè)余議論。批評家如果把作品作為解釋的容器,可以裝進不同的觀念,畫家會質(zhì)疑:那我在那里?
晉唐以來的價值觀,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書法,最后是繪畫。而今反過來了:畫最值錢,書法其次,文章最賤。按照國營牌價,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當于書法名家在宣紙上寫一撇或名畫家在畫上滴一點。批評家與畫家在社會回報上失衡,造成兩者之間不平等的關系,畫家怎能不看輕批評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評家為了混稿費,文章越寫越長。一個二三流畫家的幾件庸作,批評文章動輒幾千字,比蘇東坡評論二王、張旭、懷素、顏真卿、王維、李思訓、吳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來還長。不長就不學術的西式文本摧毀了一字千金、字字璣珠的傳統(tǒng),怎能讓人器重?
大畫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評,肯定比很多批評家高明。又由于輕文重畫是全社會的綜合態(tài)度,致使進入批評界的一流人物實在是太少。就憑你那幾個筋斗翻來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嗎?摘編自彭德《畫家為何輕視批評家》
1.從原文看,下列關于畫家輕視批評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畫是有形的詩,批評是無形的思,詩與思是宿敵。
B.書面語言限制了批評的表達,話語往往不能貼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diào)的空談家,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評家為了混稿費,文章越寫越長,無法讓人器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內(nèi)容的一項是()
A.批評家正在變成貶義詞,其結果是批評文章越來越被畫家輕視。
B.畫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經(jīng)意的敗筆,批評文章則不允許出現(xiàn)敗筆。
C.畫家總是希望批評界贊賞自己而指責他人,這無疑增加了批評的難度。
D.批評文章應學習一字干金、字字璣珠的傳統(tǒng),不應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傳達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畫,沒有卦象就沒有畫,卦象其實就是畫的起源,或者說卦象就是最早的畫。
B.如果把畫家的稿酬降低,批評家的報酬提高,那么畫壇就會出現(xiàn)許多高質(zhì)量的批評文章。
C.從價值觀上看,因為畫畫比說話優(yōu)越,所以當代的書畫價值要遠遠高于文章的價值,這和晉庸以來中國長期形成的價值觀截然相反。
D.成為好的畫壇批評家,需要有高超的繪域技藝、恰當?shù)恼Z言表達能力和公正的批評態(tài)度等條件。
參考答案
1.C(此項與原文不符,原文在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看來,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diào)的空談家,這只是某些畫家的看法;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不屬于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的看法。)
2.D(A.因果倒置;B.擴大了范圍,第四段原文是寫意畫家;C.擴大了范圍,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畫家。)
3.D(A.沒有卦象就沒有畫,卦象其實就是畫的起源,或者說,卦象就足最早的麗文中無據(jù),屬于主觀臆斷。B.提高批評家的報酬不是出現(xiàn)高質(zhì)量批評文章的充分條件。C.當代書畫價值不是由畫畫比說話優(yōu)越?jīng)Q定,而是由重畫輕文的綜合態(tài)度決定。)
山民閱讀答案 3
熊貓與山民
四川崇慶縣城西北的茍家鄉(xiāng),重巒疊嶂,云霧繚繞,莽莽蒼蒼。離茍家鄉(xiāng)20多公里的巖峰村棚子,住著15戶人家,周圍箭竹叢生,是大小熊貓的天堂。
熊貓們自認是山民的老朋友,經(jīng)常不請自來,到山民家里串門訪問。因為“友誼深厚”,進得屋來就不講客套,自己動“手”翻箱倒柜,看看主人給他們準備了些什么美味佳肴。有一回,一只熊貓在一個山民家“酒醉飯飽”之后,還美美地睡了一覺,然后順“手”將一只小板凳帶回山坡作紀念,為它的生活添上一點現(xiàn)代的文明。熊貓們也是炭夫、藥夫的朋友,它們常光顧炭夫、藥夫放在野地的炊鍋,遇上可口食物,也幫忙吃一些。當然,對這樣的“小偷”,山民們只好付之一笑!一天,兩只熊貓突然朝正在玩耍的孩子快步走去,小孩子嚇得哇哇大哭,其實熊貓并無惡意。孩子走后,它們東張西望了一會兒,便大搖大擺地向樹林中隱去,留下了一場虛驚。
浩瀚的茍家鄉(xiāng)的林海是寧靜的,但又是十分熱鬧的。除大小熊貓外,***、扭角羚、豺狗等也出沒無常,黃雀、杜鵑鳴奏不絕。每當獼猴桃掛滿枝頭的金秋時節(jié),??煽匆姵扇航Y隊的***拖兒帶女,或嬉戲于林間,或小憩于巖石上曬太陽,吃野果。但它們膽小羞澀,一遇見情況,便像蕩秋千一樣,眨眼工夫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使你望樹興嘆!
1.解釋下列詞語中帶點字的意思。
東張西望( ) 虛驚( ) 鳴奏不絕( )
嬉戲( ) 望樹興嘆( )
2.選擇、判斷,在?
①第二自然段中“友誼深厚”一詞上的引號的'作用是:
a.表示強調(diào),指友誼非常深厚。( )
c.表示引用,引用別人的詞說明問題。( )
②本文題目的特點是:
a.以事命題( ) b.以人物命題( )
c.以動物命題( ) d.以人物和動物的關系命題( )
3.用“_____”畫出寫環(huán)境的詞語,然后說明這種環(huán)境有什么特點。
4.用“‖”畫出第二自然段的層次,并用小標題概括每層要點。
5.讀了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熊貓與山民》答案:
1.張:看,望。 虛:空。 絕:斷。 嬉:游戲,玩耍。
嘆:感嘆。
2.①c ②d 3. 略
4.……美味佳肴。‖有一回……現(xiàn)代的文明?!?a href=http://www.jnwanling.cn/jiaoyu/16345.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貓們也是……付之一笑!‖一天…… 不請自來 吃、住、拿 炭夫、藥夫的朋友 一場虛驚
5.提示:從人和動物的和諧關系方面考慮。
《畫家》閱讀答案 4
我非畫家
馮驥才
近日畫興忽發(fā),改書桌為畫案,開啟了塵封已久的筆墨紙硯。友人問我,還能如先前那樣隨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繪畫,并度過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文革劇創(chuàng),欲為民族記錄心靈歷程,遂改道易轍,步入了陌生的文壇;然而,叫我離開繪畫又何其難。
畫者練就了一雙畫眼。大千世界各種形象隨時隨地、有光有色流過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這雙眼捉住,盡情地癡醉其間,這是何等的快樂。這些快感一層層積存心中,閑暇時便一片片翻出來看,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時而,浩闊深幽的心底,會悠然浮起一幅畫來,它不是那些眼見過的畫面,這才是一幅真正的畫!我不過沒有時間將它形之于紙,卻常常這樣完成了繪畫所必需的全部思維過程。
文學的思維也包含著繪畫的思維。
文學的形象如同繪畫形象,一樣是心中的形象,一樣全憑虛構,一樣先要用心來看。無論寫人、寫物、寫環(huán)境,必須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細節(jié),方能落筆。文學是綿延不斷的畫面,繪畫是片斷靜止的文字。文學用文字作畫,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繪畫是用筆墨寫作,畫中一點一線,一塊色調(diào),一片水墨,都是語言。畫非畫,文非文,畫同文,文亦畫。我畫,不過再現(xiàn)一句詩,一闋詞,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畫面上的千姿百態(tài)的樹,全是感動過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過紙表的流水,不論舒緩、激蕩還是迷茫虛渺,更是我一時真切的情緒,這與寫作時的心又有何異?
文學給予我畫的,只是更凝聚的境界,更自由的聯(lián)想,還有文學的本質(zhì)要求:不重復。
繪畫允許重復,文學不允許重復。
在一種藝術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稱之為感覺疲勞。自己創(chuàng)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縛自己;與之疏遠一段時間,相隔一段距離,反而能更好地感覺它。藝術的表現(xiàn)欲望,壓抑它反倒能成全它。這樣,每每寫乏了,開硯捉筆,展紙于案,皎白的一張紙上好似布滿神經(jīng),鋒毫觸之,敏感異常,仿佛指尖碰到戀人的手臂,這才是繪畫的最佳狀態(tài)。放筆縱墨,久抑心中的形象便化作有情感、有呼吸、有靈性的生命,活脫脫呈現(xiàn)出來。
藝術,對于社會人生是一種責任方式,對于自身是一種深刻的生命方式。
我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畫,更多盡其后者。
至于畫風畫法,欲言無多,一任自然而已。風格是一種氣質(zhì),或是一種生命狀態(tài),風格無法追求,只有聽任生命氣質(zhì)的充分發(fā)揮。若以技法立風格,匠也。
友人說,我還是不愿意?
我笑而不答。畫家這兩個字,對于繪畫本身無從幫助。 (有刪改)
1.第一段的先前那樣隨心所欲具體指什么?第三段畫者練就了一雙畫眼中的畫眼指的又是什么?
2.作者主要從哪些方面對文學創(chuàng)作與繪畫的不同進行了比較辨析?
3.友人說,我還是不愿意? (2)敏銳地捕捉大千世界中各種形象的美感的能力。
2.①容量不同:文學是綿延不斷的畫面,繪畫是片斷靜止的文字。②凝聚的境界不同:文學創(chuàng)作比繪畫要深一層。③聯(lián)想的自由度不同:文學創(chuàng)作的聯(lián)想比繪畫的聯(lián)想更為自由。④本質(zhì)要求不同:繪畫允許重復,文學不允許重復。⑤對于社會和人生所起作用不完全相同:文學創(chuàng)作注重的是把表現(xiàn)社會人生作為一種責任方式,繪畫注重的是把表現(xiàn)自身作為一種深刻的生命方式。(答出四點即可。)
3.作者愿意既為文又作畫,而不在乎畫家、作家的頭銜。
山民閱讀答案 5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么”/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著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覺得應該帶著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會給他生個兒子
到他死的時候/ 兒子就長大了/ 兒子也會有老婆/ 兒子也會有兒子/ 兒子的兒子也還會有兒子/ 他不再想了
兒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1.為加粗字注音。
疲倦:
遙遠:
遺憾:
2.對本詩主旨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p>
A.“山民”是閉塞、保守、愚昧的象征。
B.“山民”有渴望沖破封閉、保守的強烈愿望。
C.“山民”的遺憾是見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兒子、兒子的兒子身上也不會實現(xiàn)。
D.“山民”對自己理想的實驗只是進行了想像,卻沒有付諸行動。
3.對本詩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山民》屬于寓言詩,它假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總向往著“海”,見異思遷,總不會成功。
B.“他問”“他想”“他覺得”“他只是遺憾”——詩人選擇這樣的詞語,旨在刻畫一個有思想,有活力,卻戰(zhàn)勝不了命運的?!吧矫瘛毙蜗蟆?/p>
C.“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山民”對山的疲倦,意味著對現(xiàn)狀的不滿足,因而激發(fā)了新的思維,激起了對新生活的追求。
D.詩篇重在記敘,語言平實流暢,樸素無華;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種方法,如: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描寫等。
參考答案:
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畫家》閱讀答案 6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中,天空充滿了紅色的顏料,它們像一大塊黏糊的東西,看起來如此沉重,似乎即將沖壓下來。這夸張的色彩也許不是畫家的隨意潑墨,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物理學家唐納德·奧爾森在《天空和望遠鏡》雜志中指出,蒙克畫中的紅色天空,也許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
那些傳世畫作往往反映了真實的氣候環(huán)境情況。希臘氣象局科學家赫里斯托斯·澤雷弗斯所帶領的科研小組也做了類似的研究。他們搜集了554幅日落油畫和水彩畫。這些畫作分別出自181位著名畫家之手,其中包括法國印象主義畫家德加、奧地利畫家克里姆特、荷蘭畫家倫勃朗、德國宮廷畫師魯本斯等。最后把他們的研究論文發(fā)表于《大氣化學與物理》雜志上。該論文分析了16世紀以來554幅描繪日落景象的名畫中紅綠兩色的使用頻率,結果表明,在過去的100年中,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濃度一直呈上升趨勢。他們認為,由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造成的大氣中粉塵含量上升,會阻礙陽光進入大氣層,導致全球暗化。
英國伯明翰大學氣象學家約翰·托寧多年來也一直在苦心研究各個時期英格蘭各地的天氣狀況,他意外發(fā)現(xiàn)莫奈旅居倫敦期間的作品為他留下了寶貴的資料。莫奈創(chuàng)作于那時期的畫作中,展現(xiàn)了陽光在泰晤士河上跳躍閃耀,天空呈現(xiàn)出奇異的色彩變化。約翰·托寧想到,這些豐富的顏色并非出于莫奈頭腦中的藝術幻想,而來自于真實的倫敦生活。那漫天黃色,應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燒后煙塵和硫酸鹽顆粒散布到空氣中,成為水蒸氣的凝結所致,在此條件下形成的霧霾比自然形成的霧更為持久。比較巧合的是,狄更斯在反映英國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小說《霧都孤兒》中也寫道:“在城市邊緣地帶,霧是深黃色的??坷镆稽c兒,是棕色的。再靠里一點兒,棕色再深一些。直到商業(yè)區(qū)的中心地帶,霧是赭黑色的?!?/p>
科學家并且還去做了驗證,選取莫奈1898—1900年間創(chuàng)作的9幅作品,結合他同一時期的信件和日記,與美國海軍天文臺的數(shù)據(jù)對比。令他們驚嘆的是,莫奈身為藝術家,卻如同科學研究者一樣,一絲不茍地記錄了創(chuàng)作日期及太陽所處的位置,絕無臆造。所以印象派大師的確是非??尚诺赜檬种挟嫻P將倫敦當年的絕世光影留存于世。不過印象派大師的絢麗色彩,可能來自PM10之類的大氣污染物,想到這點不免讓人有點沮喪。
(節(jié)選自《北京青年報》20xx年1月23日,入選本試卷時,有刪改)
8、下列對文中畫線句中“沮喪”的原因的解說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A、蒙克的《吶喊》中,天空充滿了紅色的顏料,它們像一大塊黏糊糊的東西,看起來如此沉重。
B、日落油畫和水彩畫中紅綠兩色的使用頻率隨著大氣中粉塵含量的上升而上升。
C、莫奈畫作中那漫天黃色實為高硫含量的煤燃燒后的煙塵和硫酸鹽顆粒散布到空氣中形成的霧霾。
D、原先人們對印象派大師作品藝術特色的認識可能是錯誤的,而且PM10之類大氣污染物早已有之,這不免讓人有些失落。
9、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一些著名畫家筆下夸張的色彩,一定程度上是大氣污染等自然現(xiàn)象的真實呈現(xiàn)。
B、約翰·托寧多年來對英格蘭各個時期各地的天氣狀況的苦心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一開始就得益于他對莫奈旅居倫敦期間的作品的研究。
C、研究者認為,大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濃度呈上升趨勢能導致全球暗化,不過并非都由人為原因造成。
D、藝術家莫奈對創(chuàng)作日期及太陽所處位置的客觀記錄,與美國海軍天文臺同期的數(shù)據(jù)相比,相當客觀。
10.作家狄更斯與畫家對天空霧氣的描繪趨同的原因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3分)
答案:
8.答案:D(“沮喪”是“灰心、失望”的意思。根據(jù)語境,畫線句應是緊承上文對“印象派大師的確是非??尚诺赜檬种挟嫻P將倫敦當年的絕世光影留存于世”一句的轉(zhuǎn)折,A、B、C三項說得都較片面,只有D項的解釋最全面。)
9.答案:B(文中未提及約翰·托寧因?qū)δ温镁觽惗仄陂g的作品的研究而使其對天氣狀況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也不是說一開始就研究莫奈作品的。)
10.①當時的工業(yè)革命導致污染加重。②藝術作品是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藝術家忠實于生活。(寫出一點給1分,兩點給3分)
山民閱讀答案 7
高山民宿
寧白
①遙看起伏的山巒,心存疑惑:把店開到山頂,哪來的底氣和自信?車子往山上爬的時候,是在一條不足丈寬的小路上。路已年久,不少地方坑洼不平,好幾個彎道,極陡,路邊不見護欄,我瞪著眼睛,雙手緊緊擦著扶手。近一小時的驚恐后,終于見到被大樹環(huán)繞著的一幢幢鋼架結構的時尚小屋,夕陽斜照,大玻璃墻晃人眼睛,飄窗擺著素雅的靠墊。突然想起,在這高山之巔,晚飯沒法下山吃了,那險窄之道,在漆黑的山林里,誰還受得了一上一下?
②沿著藍色的泳池走向餐廳小樓時,心里是吃一頓“高級”晚餐的新奇和無奈。入座,沒想到服務員是一位農(nóng)民大伯,臉色黝黑,滄桑皺紋。一開口,是本地土話:“你們城里人,要吃魚蝦,我們這里嘸①沒,山里養(yǎng)著雞、豬,種著菜、豆,你們就點幾個土菜好了?!毙闹匈咳挥辛税捕ǜ校和敛耍粫萑A了。
③擺上桌的是:一盤肥腴的整雞,是蒸的,配有一碗湯;一盤風干豬肉片,切得有一厘米厚,肥的白、瘦的紅,咸香氣饞人;芹菜炒豆腐干,在盤子里堆得老高,還有一碗山藥排骨湯。這一組粗、土、簡、拙的農(nóng)家菜品,就是小時候去鄉(xiāng)下舅舅家里吃的啊,舅媽的廚藝,還比這要精細很多,哪會把肉片切得這么厚。
④吃著黃嫩的雞、大塊的肉,看著民宿里泳池亮起的五彩燈飾,我問老伯:“這么漂亮的地方,哪兒養(yǎng)豬養(yǎng)雞種菜做豆腐?”“這山大著呢,哪兒不能搭個棚,筑個欄?”
⑤“請了城里的廚師啦?”“我們的食材好,誰燒都好吃。就老板他姐在廚房天天忙著?!?/p>
⑥“這樣辛苦,找?guī)讉€年輕人當服務員多好?”“找了幾個,管著民宿。那電腦網(wǎng)絡啥的,咱不懂。老板自個兒在外面開著廠子,讓我這60歲老頭幫個手。”
⑦“大伯,您看雞和肉都吃不完,您幫個忙放入冰箱,明天中午熱熱再吃,行嗎?”“應該的,可不能浪費了?!贝蟛年P照,讓我有在家一樣的隨意。
⑧第二天早餐,給我們端來煎餅、發(fā)糕、雞蛋、大米粥的正是老板他姐?!拔抑滥銈兯膫€人,先給煎兩個餅,等睡懶覺的小青年來了,再給他們煎,這餅熱著吃香?!彼凉M臉笑容,爽快地說,“這雞蛋新鮮,那幾樣小菜是現(xiàn)炒的,腐乳是自己做的,喝粥吃它最好。你們先吃著,不夠再添。
⑨煎餅摻了雞蛋,又撒了小蔥,兩面黃而不焦,一口咬下,脆香滿舌。煮雞蛋咬開的蛋黃,呈金黃色。這是散養(yǎng)雞下的蛋,它們吃樹叢野地里的小生物,精氣充溢。老板姐姐不穿戴工作衣帽,兜著圍裙,來回忙著,只像個農(nóng)家廚房里辛苦的'老嫂子。
⑩走出后院,有一觀景臺。春陽和煦,滿山翠綠,映山紅點點,山坡上層層果樹茶樹連綿而去,遠處的綠叢間,橫臥著一排排白色塑料大棚。民宿服務主管正挎著竹籃轉(zhuǎn)向山里,說是挖點野菜給我們嘗鮮。
山道蜿蜒,聞雞鳴鴨叫。走著,抬頭看到一扇大木門上橫掛著“有機示范園”的牌子,才明白原來這兒就是在觀景臺看見的白色塑料大棚所在處,趕巧碰見了示范園當家人。她說,自從黨的鄉(xiāng)村扶貧正策落實以來,這里成為市和縣里的試點,要向市場提供原生態(tài)農(nóng)副產(chǎn)品。她的背后,一幢木板老房子的廊檐下,密麻地掛著幾排正風干的豬大腿,香味飄散。我們吃的土菜,正是從這里“端”上桌的。
民宿是現(xiàn)代的農(nóng)村旅舍,都筑于田邊、溪畔、山間,村景入眼。有農(nóng)食之餐,可與宿景相諧,更是城里人一次又一次入鄉(xiāng)的誘引和牽念。會琢磨城里行游者心思的農(nóng)家人,便敢于把民宿開在山頂之上。
回城后,常在閑靜之時遙想那一片凈土。待我再登山而去,也還想見到在餐廳前后忙著的那兩位老人。聽說,后山那條更為險峻的上山小路,已在修繕拓寬了。
【注釋】①嘸(),沒有。
1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②~⑦段的內(nèi)容。(2分)
15、你如何理解選文②段畫線句中加點詞語“新奇”和“無奈”呢?(2分)
16、請從描寫方法的角度賞析選文⑧段的畫線句。(4分)
17、比較下面原句與改句,說說原句好在哪里。(3分)
原句:我們吃的土菜,正是從這里“端”上桌的。
改句:我們吃的土菜,正是從這里來的。
18、結合全文說說結尾段有何作用。(4分)
19、選出下列對選文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 )(3分)
A.選文開頭就設置懸念,寫“我”上山前的疑惑,極大地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B.選文③段畫線句重在表現(xiàn)“我”對廚師刀工不夠精細的嫌棄和對舅媽刀工的贊美。
C.選文段介紹了與民宿有關的情況,讓我們從中看到了一群有智慧的農(nóng)家人。
D.選文中運用了“嘸沒”“老嫂子”等方言口語,使語言顯得親切自然、質(zhì)樸無華。
答
14、我到民宿餐廳吃飯,并與服務員大伯攀談。
15、“新奇”是因為第一次來到高山民宿,沒在這兒用過餐,所以感到“新奇”,1分;“無奈”是因為處在高山之巔,沒有選擇,又擔心民宿主人抬高餐價,所以感到“無奈”。
16、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真切生動地寫出大姐對早餐品種的詳細介紹和對顧客就餐隨到隨做的妥當安排,表現(xiàn)了她的細心周到和熱情大方。
17、原句不僅說出土菜的來源,還強調(diào)了土菜的新鮮,綠色。
18、結構上:照應開頭,使行文結構嚴謹,內(nèi)容上:寫“我”回城后對高山民宿及餐廳老人的思念“險峻的上山小路已在修繕拓寬”,巧妙含蓄地暗示黨的鄉(xiāng)村扶貧政策讓農(nóng)家人的致富路越走越寬,日子越過越好,深化了中心。
19B
《畫家》閱讀答案 8
衰年變法——齊白石是如 如今,稱他為百代宗師、偉大的藝術家,都已決然無疑,可他五十七歲時,國內(nèi)還只有寥寥幾位別具慧眼的大師能評估出他的`真實價值?!?這大器晚成者是誰?他就是齊白石,一位實打?qū)嵉纳矫窭纤囆g家。
②齊白石,原名齊純芝,人稱“芝木匠”,在湘潭四鄉(xiāng)攬些雕花的木工活兒做,因為心靈手巧,漸漸有了名聲。他也是個不安分的小伙子,看見別人畫像,不過瞟學了幾招,便去寫真,居然形似,還能神似。鼎鼎大名的本鄉(xiāng)紳士胡沁園,主動找上門來,問他你愿不愿意學習正宗的繪畫,芝木匠猶豫不定,來人說,你可以一面讀書學畫,一面靠賣畫養(yǎng)家。芝木匠一聽二話沒說,當即焚香,納頭便拜。
③師傅給他改名齊璜,當時他已二十七歲,學習篆刻。有一天,他問好友鐵安:“我總刻不好,怎么辦?”鐵安說“南泉沖的礎石,挑一擔歸,隨刻隨磨去,盡三、四點心盒,都成石漿,就刻好了。”他真就這么下了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直弄得滿屋子水,滿屋子泥,仿佛遭了災似的。
④齊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稱齊白石。他一生作畫不輟,幾乎沒有節(jié)假日可言,惟有抗戰(zhàn)時滯留南京,聽說母親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老舍夫人曾深有感慨地說:作家能著作等身,至于白石老人,則要用“畫作等屋”甚至“等樓”方足以形容。
⑤齊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畫,不拘一格,饒有變化。王森然先生是這樣描寫的:“先生性柔時如綿羊,暴躁時如猛虎,無論其如何暴躁,過時無事。其情常似閑云,其心極如烈火。”北京藝專的曾一櫓教授與白石老人時相過從,前者給后者畫過一張維妙維肖的頭像,齊白石的自嘲頗為風趣:“曾君一櫓,工于畫,此頭顱,能得衰老之神,見者必曰,此不合時宜之齊白石也。余曰:是矣!先生真能識人。白石記?!彼哉J為是個不合時宜的人。1903年,齊白石的好友夏壽田勸他去京城發(fā)展,詩人樊樊山也答應薦他去做宮廷畫師,給慈禧太后畫像,這無疑是平步青云的好機會。然而,對他們的好意,齊白石敬謝不敏。在他心目中,繪畫是寂寞之道,必須心境清逸,于繪事才能精益求精。他出身卑微,但從未因此自慚形穢,我們從其閑章便能看出齊白石的志趣,“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門”“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農(nóng)”“有衣飯之苦人”“立腳不隨流俗轉(zhuǎn)”“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諸如此類閑章,透露了十分豐富的信息。
⑥而讓人更佩服的,是他在五十七歲的年紀上,仍有衰年變法的勇氣。
⑦白石老人衰年變法,起因于他對自己的工筆畫越來越不滿意?!坝嘧蛟邳S鏡人處獲觀畫冊,始知余畫過于形似,無超凡之趣,決定從今大變。人欲罵之,余勿聽也;人欲譽之,余勿喜也?!?/p>
⑧齊白石勇于衰年變法,強有力的贊成者和推動者是同時代的大畫家陳師曾。陳師曾在歐洲學習西洋油畫,但中國畫的造詣也頗高。他憑慧眼看出,齊白石有天縱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寫意方向發(fā)展,成就未可限量。幾經(jīng)琢磨,白石老人霍然悟出“大筆墨之畫難得形似,纖細筆墨之畫難得傳神”,“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陳師曾是齊白石的益友和畏友。他對齊白石的繪畫也不是一味猛夸,他曾在齊白石的《借山圖》上題詩,勸這位山民老藝術家“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⑨贊成齊白石衰年變法的還有著名的大師徐悲鴻。在京城,他們曾多次合作,而且是大幅大幅地潑墨渲染,畫完了,相對莞爾一笑,“仿佛宇宙之大,惟使君與我耳”。有陳師曾和徐悲鴻這樣當世無幾的國手在一旁大力鼓動,白石老人衰年變法就底氣十足,信心十足了。
⑩齊白石衰年變法終于大功告成,真正達到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他從自發(fā)而迄于自覺地追求“自然的精神”,他追求到了,脫卻了一身匠氣,直抵造化之美神秘的殿堂。一個人要衰年變法,勇氣之大,并不比“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俠士小,因為沒有幾位兩鬢星星的老人肯拆掉自己多年營建而成的八寶樓臺,哪怕只是幾間破落的草庵茅廬,他們也要苦苦守成,又何嘗有什么再建華宇的膽氣和心勁?
⑾如此,齊白石的偉大之處便愈加鮮明地凸顯出來。真正的天縱之才,其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只受風格的羈縻,而不受年齡的限制。齊白石暮年獲得的由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fā)的“國際和平獎”,也不過是飄落在珠穆朗瑪峰頂?shù)囊黄┗?,根本不足以增添其高度。至于“文革”中革命小將仆毀其墓碑,則說明,藝術家在這個國度不僅生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死后也得不到必要的安寧。然而即便官方縱虐如此,仍無損其鳳凰一毛。
(選自王開林博客,有刪節(jié))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 )( )(5分)
A. 齊白石作為一流的大畫家,特點鮮明,他心靈手巧,繪畫天賦高,勤奮多產(chǎn),尤其在57歲的年紀上,勇于改變畫風。
B. 文中說“他一生作畫不輟,幾乎沒有節(jié)假日可言,惟有抗戰(zhàn)時滯留南京,聽說母親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是為了說明齊白石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
C. 對北京藝專的曾一櫓教授給自己畫的頭像,齊白石不乏自嘲,但內(nèi)心還是頗為滿意。
D.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幫助,齊白石也不例外。在他的成功中,胡沁園、鐵安、夏壽田、樊樊山、徐悲鴻等都給予他很多幫助,尤其是陳師曾,敢于規(guī)勸,更加難能可貴。
E. 文章結尾一段寫齊白石暮年獲“國際和平獎”,寫他死后“‘文革’中革命小將仆毀其墓碑”的事情,是交代傳主的人生遭際和最后的結局,不無同情和惋惜之情。
(2)傳記開頭一段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3)大畫家齊白石的“衰年變法”具體指什么?他變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6分)
(4)文中第五段說“諸如此類閑章,透露了十分豐富的信息”,請你就其中感受最深刻的一點,結合文本聯(lián)系實際,探究它對一個人成功的意義。(8分)
(1)A3分,C2分,D1分。(D夏壽田、樊樊山給予的幫助不大,表述不完全正確。選BE不給分,B中“為了說明齊白石是一個極重感情的人”錯,視為了說他勤奮多產(chǎn)。E中,“不無同情和惋惜之情”概括不當。,無論“齊白石暮年獲獎”和“革命小將仆毀其墓碑”是把齊白石比做“珠穆朗瑪”“鳳凰”,譽和毀都無損他的偉大形象。)
(2)指57歲上改變畫風(1分),往大寫意方向發(fā)展,追求自然精神。(1分)
個人原因:不滿意自己的工筆? (2分)
外在原因:陳師曾和徐悲鴻的大力鼓動讓他底氣十足。陳師曾認為齊白石若打破定式,往大寫意方面發(fā)展,
成就不可限量;和徐悲鴻的多次合作讓他信心十足。(2分)
(3)文中第一段簡單介紹了傳主的基本情況(2分),
高度評價了他的地位和價值(2分),
并用設問的形式引發(fā)讀者注意,有先聲奪人之效,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傳記的生動性。 (2分)。(答3點即可得6分)
(4)豐富信息:如:不自慚形穢,自信;淡泊名利。(2分)
探究聯(lián)系文本:如1、正是因為他自信,所以在很多人都墨守成規(guī)時,他卻在57歲時有膽氣和心勁,改變畫風。如2、也正是因為淡泊名利,所以能甘受寂寞,在繪畫上精益求精,衰年變法。(3分)聯(lián)系實際,(3分)。
山民閱讀答案 9
杜鵑花
真山民①
愁鎖巴云往事空,只將遺恨寄芳叢。
歸心千古終難白,啼血萬山都是紅。
枝帶翠煙深夜月,魂飛錦水②舊東風。
至今染出懷鄉(xiāng)恨,長掛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遺民,真名不詳。宋亡后隱姓埋名,好題詠,自稱山民。②錦水:即錦江,在四川成都。
14. 下列對這首詩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恰當?shù)膬身検?/p>
A. 首句直寫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點蜀國望帝失國后魂化杜鵑的傳說,故國成空的濃重愁緒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無垠,且定下了全詩的情感基調(diào)。
B. 第二句點題,由杜鵑鳥過渡到杜鵑花,失國的和杜鵑鳥同病相憐,都空念故國卻無力回天,只好把對往事的思念和滿腔遺恨寄予眼前的“芳叢”,聊以釋懷。
C. 頸聯(lián)承上而來,杜鵑鳥聲聲叫曰“不如歸去”,然而千年思歸的苦心無處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紅了萬山的杜鵑花,眷戀、怨恨之情表達至此,堪稱驚心動魄。
D. 頸聯(lián)動靜結合,前句寫枝的靜,深夜月色中杜鵑花的枝條在青霧籠罩下顯得朦朧靜美;后句寫花的動,錦水之濱的杜鵑花在徐徐的東風中婀娜招搖,動人心魄。
E. 尾聯(lián)明寫“行人”直言詩意,一個“染”字,使詩意由鳥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貫穿,層層相扣。卒章表明詩意“懷鄉(xiāng)恨”,此恨化為滿山杜鵑,長掛望眼,永無絕期。
15. 本詩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寫到杜鵑鳥,它們在詩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請具體說明。
【答案】14. BD 15. 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鵑”的,抒發(fā)了自己的亡國之恨、故國之思。
結構上:由杜鵑鳥引出杜鵑花,豐富了 的'內(nèi)涵,杜鵑啼血不僅給杜鵑花染上了紅色,更抹上了一層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鵑啼血猿哀鳴”的,以杜鵑悲凄的啼鳴渲染謫居之地潯陽環(huán)境的惡劣,襯托詩人被貶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
14. 分析:B“聊以釋懷”不恰當。D動靜結合不當,應為虛實結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鵑的精魂早已乘著東風飛回到朝思暮想的錦水之濱。
點睛:的雙選題,是綜合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賞析類的試題,考生在作答這類試題的時候要注意,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nèi)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比閱讀類試題,考生要注意題干中的要求,可以從以下角度作答本題,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鵑”的典故,抒發(fā)了自己的亡國之恨、故國之思。結構上:由杜鵑鳥引出杜鵑花,豐富了詩歌的內(nèi)涵,杜鵑啼血不僅給杜鵑花染上了紅色,更抹上了一層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鵑啼血猿哀鳴”的詩句,以杜鵑悲凄的啼鳴渲染謫居之地潯陽環(huán)境的惡劣,襯托詩人被貶后痛苦的心情。
《畫家》閱讀答案 10
當今畫壇,批評家正在變成貶義詞,仿佛批評家是隔夜的麻辣湯,全部變了質(zhì)。這實在是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我結識的批評家,幾乎都是愛讀書愛思考的高手,幾乎都是有正義感的人物,也是自強不息的奮斗者。作為批評界的一員,反躬自問:畫家蔑視批評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畫是有形的詩,講究直覺與意境。批評是無形的思,側(cè)重理性與邏輯。詩與思是宿敵。柏拉圖要把詩人逐出他的理想國,詩人對他也沒有好感。儒家詩圣杜甫“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詩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頗為不屑地批評說:“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無聊很沒有意思。
書面語言限制了批評的表達。語言表達的障礙,言不由衷是態(tài)度虛偽,詞不達意是水平欠佳,言不盡意是效果有限。“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币馑际窃捳Z不能貼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傳達。卦象的延伸就是畫,東漢劉熙解釋說:“畫,掛也?!惫盼膾?、卦,音同義同而形似。這意味著古
批評文章通常是即興的隨筆,與寫意畫相通。寫意畫家的作品,不經(jīng)意的敗筆很常見,如同顏真卿打叉畫圈的行書或黃賓虹的亂筆,感覺很自然。批評家的文章卻不能有敗筆。批評家如果引經(jīng)據(jù)典,會被譏之為賣弄;不引經(jīng)據(jù)典,批評就成了知心話,說多了則假。這樣的文本,又會被認為沒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議論,畫家便指責批評家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在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看來,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diào)的空談家。普通畫家看批評家,也會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難看。
廣義的批評既有指責,也有贊賞。凡是自大的畫家無不希望批評界贊賞自己而指責他人。于是,偏重贊賞的批評,除了當事人之外,會受到畫壇廣泛的排斥,斥之為吹捧。反之,對于批評界的指責,畫家又以外行為由加以抵制。
批評文章如果是藝術品的說明詞,就降格為應用文。批評文章如果把作品視為直觀的現(xiàn)實,就成了社會學、文化學的業(yè)余議論。批評家如果把作品作為解釋的容器,可以裝進不同的觀念,畫家會質(zhì)疑:那我在那里?
晉唐以來的價值觀,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書法,最后是繪畫。而今反過來了:畫最值錢,書法其次,文章最賤。按照國營牌價,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當于書法名家在宣紙上寫一撇或名畫家在畫上滴一點。批評家與畫家在社會回報上失衡,造成兩者之間不平等的關系,畫家怎能不看輕批評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評家為了混稿費,文章越寫越長。一個二三流畫家的幾件庸作,批評文章動輒幾千字,比蘇東坡評論二王、張旭、懷素、顏真卿、王維、李思訓、吳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來還長。不長就不學術的西式文本摧毀了一字千金、字字璣珠的傳統(tǒng),怎能讓人器重?
大畫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評,肯定比很多批評家高明。又由于輕文重畫是全社會的綜合態(tài)度,致使進入批評界的一流人物實在是太少。就憑你那幾個筋斗翻來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嗎?
批評界的內(nèi)斗削弱了自身。進入學術的前沿地帶,批評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難形成共識,價值判斷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轅北轍,容易發(fā)生沖突,讓外界產(chǎn)生一盤散沙的印象。
《中國書畫》 彭德《畫家為何輕視批評家》
1.從原文看,下列關于“畫家輕視批主平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畫是有形的詩,批評是無形的思,詩與思是宿敵。
B.書面語言限制了批評的表達,話語往往不能貼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diào)的空談家,不會細微地體味作用。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評家為了混稿費,文章越寫越長,無法讓人器重。
2.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傳達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畫,沒有卦象就沒有畫,卦象其實就是畫的起源,或者說卦象就是最早的畫。
B.批評文章應是對藝術品的評價,但如果只是對藝術品的客觀介紹,那就降低了批評文章的品味,成了應用文。
C.從價值觀上看,當代的書畫價值要遠遠高于文章的價值,這和晉唐以來中國長期形成的價值觀截然相反。
D.大畫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們能寫批評文章,一定會提高批評文章的品格,但是現(xiàn)在真正寫批評文章的一流人物實在太少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批評家正在變成貶義詞,其結果是批評文章越來越被畫家輕視。
B.畫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經(jīng)意的敗筆,批評文章則不允許出現(xiàn)敗筆。
C.畫家總是希望批評界贊賞自己而指責他人,這無疑增加了批評的難度。
D.批評文章應學習一字千金、字字璣珠的傳統(tǒng),不應盲目效法西式方本。
參考答案:
1.C(此項與原文細節(jié)不符。原文“在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看來,批評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離腔走調(diào)的空談家”,這只是某些畫家的看法;“不會細微地體味作品”不屬于“懷有一流技術的畫家”的看法。)
2.A(“沒有卦象就沒有畫,卦象其實就是畫的起源,或者說,卦象就是最早的畫”文中無據(jù),屬于主觀臆斷。)
3.D(A、因果倒置;B、擴大了范圍,第四段原文是“寫意畫家”;C、擴大了范圍,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畫家”)
山果閱讀理解答案參考 11
山果
黃興蓉
我從北京出發(fā)到云南元謀縣,進入川滇邊界,車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嶺。火車在沙窩站只停兩分鐘,窗外一群約十二三歲破衣爛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著背簍拼命朝車上擠,身上那巨大的背簍妨礙著他們。
我所在的車廂里擠上來一個女孩,很瘦,背簍里是滿滿一簍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簍放下來,然后滿巴掌擦著臉上的汗水,把散亂的頭發(fā)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臉蛋兒,卻帶著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補丁,破褲子褲腳一長一短,也滿是補丁,顯然是山里的一個窮苦女娃。車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擠著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開自己的身子。我想讓她坐下,但三個人的座位再擠上一個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勁讓讓身子,想讓她站得舒服些,幫她拉了拉背簍,以免影響人們過路。她向我表露著感激的笑容,打開背簍的蓋,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裝,我使勁拒絕,可是沒用,她很執(zhí)拗。
慢慢地小姑娘對我已不太拘束了。從她那很難懂的話里我終于聽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離剛才的沙窩站還有幾十里,家里的核桃樹收很多核桃,但汽車進不了山,要賣就得背到很遠的地方,現(xiàn)在媽媽病著,要錢治病,爸爸才叫她出來賣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趕到這里的,在一個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簍子走,才趕上了這趟車。賣完核桃趕回來還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這么遠門你不害怕嗎?”我問。
“我有伴兒,一上車都擠散了,下車就見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說。
“走出這么遠賣一筐核桃能賺多少錢?”
“刨除來回車票錢,能剩下十五六塊吧。”小姑娘微微一笑,顯然這個數(shù)字給她以鼓舞。
“還不夠路上吃頓飯的呢!”我身邊一位乘客插話說。
小姑娘馬上說:“我們帶的有干糧?!?/p>
那位乘客真有點多話,“你帶的什么干糧?”
“我已經(jīng)吃過一次了,還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賣完核桃再吃那些?!?/p>
“你帶的什么干糧?”那位乘客追問。
“紅薯面餅子?!?/p>
周圍的旅客聞之一時凄然。
就在這時,車廂廣播要晚點半小時,火車停在了半道中間。我趕忙利用這個機會,對車廂里的旅客說:“這個女孩帶來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買一點。”
有人問:“多少錢一斤?”
女孩說:“阿媽告訴我,十個核桃賣兩角五分錢,不能再少了?!?/p>
我跟著說:“真夠便宜的,我們那里賣八塊錢一斤呢。”
旅客紛紛來買了,我?guī)椭」媚飻?shù)著核桃,她收錢。那種核桃是薄皮核桃,把兩個攥在手里一擠就破了,生著吃也很香。一會兒,那一簍核桃就賣去了多半簍。那女孩兒仔細地把收到的零碎錢打理好,一臉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車了,我?guī)退驯澈t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紅豆色的衣褲,放進她的背簍。對她說:“這是我買來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彼吲d地側(cè)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對我表示著謝意。此時,一直在旁邊玩撲克的4個農(nóng)民工也急忙站起來,一人捏著五十元錢遠遠伸著手把錢塞給小姑娘:“小妹妹,我 ”姑娘哭了,她很著急自己不會表達心里的感謝,臉憋得通紅。小姑娘在擁擠中下車了,卻沒有走,轉(zhuǎn)回來站到高高的車窗跟前對那幾位給他錢的農(nóng)民工大聲喊著:“大爺!大爺們!”感激的淚水紛掛在小臉上,不知道說什么好。那幾位農(nóng)民工都很年輕,大爺這稱呼顯然是不合適的。她又走到我的車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著嫁人時穿,阿婆……”聲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燦爛陽光下的這個車站很快移出了我們的視線。我心里久久回蕩著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淚水流出來。車上一陣混亂之后又平靜了,車窗外那一族族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靜靜的從灌木叢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爾而過,連同那個小小的沙窩站,那個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農(nóng)民工,那份心靈深處的慈愛消隱在莽莽群山中。
(選自《文摘報》-04-23,有刪改)
1.簡要概括小姑娘的形象特點。(4分)
12.試從小姑娘的角度,對文中畫線句子進行賞析。(4分)
3.找出文中一處景物描寫并分析其作用。(3分)
4.本文以“山果”為題的好處。(4分)
參考答案:
1. 小姑娘是一個瘦弱、窮苦、俊俏的孩子,她對生活充滿自信和樂觀,懂事孝順,懂得感恩。(4分)
2. 畫線句是對農(nóng)民工動作和語言描寫,這些描寫表現(xiàn)出農(nóng)民工善良淳樸的性格特點,傳達出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情感。(3分)
3. “車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靜靜地從灌木叢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爾而過,消隱在茫茫群山中”這里借助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了小姑娘的形象,與文章開頭相照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3分)
4. “山果”既是文中主人公的名字,又是文章的題目,一語雙關。同時文章還以山果為線索,貫穿全文,使文章結構嚴謹。(4分)
翻過那座山閱讀理解附答案 12
翻過那座山閱讀理解附答案
——只要翻過那座山,就能看見大海。
少年一大早就上路了。山道上籠罩著蒸人的青草濕氣。少年臉上、背上滾滿了汗珠。由于一刻不停地趕路,他呼呼地喘著粗氣。
——只要翻過那座山,就能看見大海。
少年小的時候,祖母哄他入睡時,像唱搖籃曲一樣常給他這么念叨說:“孩子,只要翻過咱們家后面的一座大山,就能看見大海啦!”
其中“一座大山”那句話,少年還真的把它牢記在心了。其實,這句話顯然過分夸張了。因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這樣爬過兩三座山頭了,可仍然不見大海的蹤影。
盡管如此,少年還是像念咒似的在心中默念著祖母的話,繼續(xù)向上爬去。
——只要翻過那座山,就能看見大海。
離山頂只有幾步了,少年開始快跑起來。然而站在山頂向下望去,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樣上下起伏,不見終點的長長山道。
少年站穩(wěn)微微打顫的雙腿,再一次聚積起力量。
——只要翻過那座山,就能看見大海。
如今,少年橫下一條心想看到大海。其中的緣由細說起來話就長了。不過有一點,每當那些想挑也挑不完的無數(shù)重擔壓在肩頭的時候,少年就會像磁針指北一樣,立刻想到大海?!耙~動自己的雙腳去看看大海!要去證實一下,當真是只要翻過一座山,就能看見大海嗎?”
——只要翻過那座山,就能看見大海。
然而,還是不見大海。少年幾乎是手腳并用爬過來的這條山道的前方,依舊與先前一樣,是望不到邊的起伏的山巒。
還是算了吧!
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痛苦地這么想。自己如此艱辛地沿著山道爬上爬下,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往前走,再翻他幾座山,難道真的能走到海邊嗎?這一切又有誰能告訴我呢?
任憑額頭上的汗珠往下淌也不去理會,少年坐在草地上,被穿行的山風一吹,不免百感交集。慢慢地,一陣疲勞襲上全身。
太陽漸漸升高了。想到即將踏上的漫長的歸途,少年重重地嘆了一口氣。正在這時,他突然好像聽到了一種生靈的聲響。
那聲響來自上方?;仡^仰望,頭頂劃過一道亮光。一只長翅膀、純白色的大鳥正緩緩扇動著雙翅,像引路一樣飛過前方的山頭。
——是海鷗!
少年驀地站起身來。
這里有海鷗,無疑離大海很近了!這樣看來,那條山道上方天空的顏色,確實是與大海相連的淡藍色。
難道這次真的能看到大海嗎?
盡管如此,他仍略顯遲疑,還在瞪大眼睛凝視著前方。猛然間,一件白色的東西像蝴蝶一樣在他眼前緩緩飄落。少年聚攏雙手接住一看,原來是一片雪花般的羽毛。
這是那只海鷗送來的!
雖說僅僅只是一片羽毛,但它瞬間便在少年心中化作巨大的騰飛的翅膀。
——只要翻過那座山,就能看見大海。
少年再一次聚積起全身的氣力,輕聲吟誦起來。
不過,即便不是那樣也沒有關系了?,F(xiàn)在,哪怕前面還要翻過三座山、四座山,我也一定能夠走到大海,一定能夠走到那里給你們瞧瞧!
少年手中緊握著小小的羽毛,沿著山道緩緩爬去。在他的耳畔——或許是他的'內(nèi)心深處——已經(jīng)開始輕輕回蕩起大海的濤聲。
1.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文中的“大?!迸c“大山”蘊含著怎樣的意思?
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過有一點,每當那些想挑也挑不完的無數(shù)重擔壓在肩頭的時候,少年就會像磁針指北一樣,立刻想到大海。”一句中“像磁針指北”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要翻過那座山,就能看見大?!边@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幾次?這樣寫,有怎樣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少年氣餒之時,海鷗的出現(xiàn),對他有哪些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你寫一段話,設想一下當這個“少年”終于見到了“朝思暮想”的“大?!睍r,他會怎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大海:理想信念大山:重重艱難險阻。
2.表明“大?!笔巧倌昵斑M的動力和方向,他有著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意對即可)
3.6次 這句話是本文的主旋律,是文中少年的信念和精神支柱,反復出現(xiàn)對行文還有引導作用。(意對即可)
4.①海鷗引路,指引方向。
②羽毛在心中化作翅膀,產(chǎn)生巨大的動力。
③為少年增加了信心,堅定了信念。
5.“略”。
山就那么高閱讀理解及答案 13
山就那么高閱讀理解及答案
閱讀短文,完成問題。
山就這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學校的成績非常不理想,他覺得無顏面對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積攢下來錢供他來城里的這所學校讀書,希望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可是他現(xiàn)在的成績根本就沒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學,至于將來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對父母說:“我不想讀下去了?!蹦菢?,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說,僅僅是他們那失望的眼神就會將他擊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飯再跟父母講明。他們嘆息也好,怒罵也罷,隨他們?nèi)ァ?/p>
經(jīng)過一夜的思考,他做了決定,這個星期正好父母從外地回家,他先陪他們過上一晚。也許,這個夜晚是一道分水嶺,從此就決定了他未來的人生方向。
父親看到他回家,很熱情地和他講外面的事情,母親則在廚房里忙著做他喜歡吃的一切。他在等父親問他的`學習情況,可是父親就是不問。
吃過晚飯,父親少見地和母親陪著他一起去村莊西邊的小山腳下,父親說:“娃兒,你看這山有多高?”他小時候爬過這山,因為山勢陡峭,荊棘叢生,從未爬到過山頂,所以很難回答。沒有經(jīng)歷過,怎么會知曉呢?面對父親的提問,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親見兒子沉默,就說:“這山,說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達山頂就知道了。如果從未爬到過山頂,你就永遠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時,圓圓的月光灑下來,如同白晝,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現(xiàn)出它的身姿。
父親說:“孩子,今天,你母親在山下看著,我們倆一起開始爬山,看誰先到山頂?”他想不明白,父親今天為什么有閑心陪他來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這樣地閑情逸致?。?/p>
不過,他看了父親一眼,那個在他的眼里曾經(jīng)高大的身體,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些蒼老了,他不相信會輸給父親,就答應了父親的要求。
山雖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還有他年輕矯健的身體,他相信自己會爬到山頂?shù)?。?a href=http://www.jnwanling.cn/jiaoyu/19218.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母親的注視下,他們父子倆開始爬山,月光下,兩個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頂攀去。
腳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傷,胳膊擦破了皮,臉上還劃了條傷口,雖然如此,他還是爬上了山頂,這是他第一次到達山頂。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聲,告訴別人他內(nèi)心的快樂。
看到父親也快爬到山頂了,他彎下腰,拉了一把父親。父親也到達了山頂。站在山頂上,父子倆一起大聲地對著夜空喊了起來:“噢——,噢——”整個小村都回蕩著他們的聲音。
他對父親說:“山就這么高!”
父親笑笑:“其實山就這么高。”
他決定回校去好好讀書。任課的老師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變了一個人,成績像雨后的竹筍,蹭蹭地升了上來。后來,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師。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著一句話:山就這么高。(選自《大閱讀》5月,有改動)
1.劃線句“經(jīng)過一夜的思考,他做了決定”,“他”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什么?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具體語境,揣摩下列加粗詞,指出其表達效果(任做一題)。
(1)月光下,兩個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頂攀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績像雨后的竹筍,蹭蹭地升了上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最后一段“他決定回校去好好讀書?!甭?lián)系上下文,發(fā)揮你的想像,將“他”此時決定如何回校好好讀書的心理表達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父親用與兒子比賽爬山的方法,讓兒子明白了怎樣去戰(zhàn)勝困難。你遇到困難時,你的父母是如何幫助你解決的?請與出具體事例,并作適當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他”不想讀下去。因為他的成績非常不理想。
2.(1)“攀”字表現(xiàn)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艱難
(2)“蹭蹭”突出了我努力學習后,成績上升的速度之快。
3.有“有信心和勇氣就能克服困難”或“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因難,逐步解決”的心理這些意思即可。
4.“略”。
攝山秋夕閱讀理解及答案 14
攝山秋夕閱讀理解及答案
攝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
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
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
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
注:屈大均,廣東番禺人,清兵陷廣州后,投身抗清斗爭。失敗后,削發(fā)為僧。32歲還俗,兩次北游,聯(lián)絡反清志士,力圖恢復大明。此詩寫于北游途中,攝山,又名棲霞山。
21.這首詩頷聯(lián)中的“疑”字特別精當,極具表現(xiàn)力,試作簡要分析。(3分)
22.簡要分析這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4分)
參考答案:
21.“疑”是懷疑的意思,通過對主人公的心理刻畫,側(cè)面寫出了落葉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個極不寧靜的攝山秋夕。
2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以景襯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聯(lián)描寫樹上的'葉片紛紛墜落,使得棲息在樹上的鳥兒被頻頻驚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靜,正面襯托作者心緒的不平靜。頸聯(lián)描寫門外濃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這種安謐恬靜又反襯了作者心中的波瀾。為尾聯(lián)作者披衣上路繼續(xù)遠行,念念不忘聯(lián)絡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鋪墊。
在山的那邊閱讀理解及答案 15
在山的那邊閱讀理解及答案
閱讀這首詩的第一節(jié),完成下列問題:
在山的那邊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山那邊是什么呢?
媽媽給我說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
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1、為什么我爬上了山頂,卻哭著回來了?
第1題考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答案: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個詩句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析其表達效果。
第2題考對詩歌所采用的修辭手法的理解。答案:擬人。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將山人格化、具象化了,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表現(xiàn)“我”內(nèi)心極度的失望。
3、從這節(jié)詩中可以讀出“山”與“?!钡木唧w含義嗎?請簡析。
第3題考對詩歌精練含蓄語言的理解。答案:對于“?!?,我是懷著隱秘的想望去追求的,這里的“海”是一種光明、自由、理想境界的象征。而“山”,卻“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敲碎了“我”的美夢,讓“我”的理想落空。這里的“山”,是通向理想的道路,是重重的困難、道道的難關。
《在山的那邊》閱讀理解答案 16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shù)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之后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11.“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4分)
12.“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幾句詩中,“枯干的心靈”,比喻 。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 。(2分)
13.“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4分)
14.“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4分)
15.什么是“信念凝成的?!?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4分)
參考答案:
11.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12.對理想的渴望;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13.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使人興奮、驚喜。
14.答出其實際意義和象征意義即可。
1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