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通本諱號金蟬,只為無心聽佛講,轉脫塵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落網(wǎng)。”
唐僧這一角色在書中初登場,吳承恩便借三位朝臣為皇帝選僧一事介紹了他的前世今生,寥寥幾筆便刻畫出了一個鮮明的高僧形象。
唐王為了消解糾纏自己已久的冤孽,派人遴選有德行的高僧前往西天取經(jīng),最終選中了在洪福寺修行的唐僧。
唐僧之所以能夠在眾多僧人中脫穎而出,除了因為他佛法修為深厚,是一位頗受尊敬的高僧外,更是因為他是被觀音菩薩選定的要前往西天取經(jīng)之人,這本就是他確定的命數(shù)。
唐僧本就是如來佛祖座下的金蟬子轉世,或許很多人都十分好奇金蟬子究竟是誰?他是佛祖的二徒弟,是曾經(jīng)讓三界聞風喪膽之人,后被接引佛降伏,成為了佛祖座下弟子。
唐僧的前世是怎樣一段故事?
金蟬子轉世
吳承恩曾經(jīng)多次在《西游記》中強調(diào)唐僧是金蟬子轉世,其中著墨最多的一回便是師徒幾人途徑五莊觀,偷食人參果之時。
當時師徒五人剛一抵達五莊觀,清風明月這對仙童便拿出了一對人參果贈與唐僧,還特意點明這是他們的道觀主人鎮(zhèn)元子特意交代的。
當時鎮(zhèn)元子應邀到上青天聽元始天尊講道,沒有機會親自迎接唐僧,因此囑咐自己座下的兩位仙童一定要好好招待唐僧,不能怠慢了他。
兩位仙童最初十分不解,佛、道本就不是一門,身為道長的鎮(zhèn)元子為何對一個西行取經(jīng)的和尚如此看重呢?
鎮(zhèn)元子便為他們解釋了自己與唐僧之間的淵源:原來唐僧是西方如來的第二個徒弟金蟬子轉世,兩人曾經(jīng)在五百年前的蘭盆會上打過照面,并且當時金蟬子還親手為他傳茶,因此也算是一位故人。
鎮(zhèn)元子雖然身為道家弟子,但是佛家待他十分尊敬,如今故人到訪,自己不能親自迎接,自然要交代弟子格外禮遇一些。
除此之外,唐僧師徒取經(jīng)一路上的許多妖怪也都知曉唐僧的前世今生,并且因為知道他是金蟬子轉世,所以堅信吃一口唐僧肉便能夠長生不老的說法,一直對他有所覬覦。
前世今生
當唐僧師徒一行人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抵達大雷音寺后,如來佛祖也親自在他面前講述了他的前世今生。
原來唐僧前世本是如來的二弟子,名叫金蟬子,但是因為在一次法會上不愿聽如來講經(jīng),態(tài)度十分輕慢,惹得如來不快,因此將他貶下凡間,飽受生離死別的苦痛折磨,最終成為了大唐的一個和尚,而后又讓他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最終獲得重回雷音寺的機會。
那么或許大家都會好奇這個所謂的金蟬子究竟是誰?為何他的名號如此之大,并且一直盛傳吃一口他的肉便能夠長生不老呢?
提起金蟬子,他曾經(jīng)是令三界聞風喪膽的存在,后來被接引佛所降伏,成為了如來座下的二弟子。
如來座下弟子眾多,但令他最為得意的只有自己親自點化的十人,金蟬子便是其中之一。傳說中金蟬子又稱金蟬長老,其名號含有“金蟬脫殼”之意,因此人們認為其能夠像蟬一般脫殼變身,重獲新生。
正是因為其名號有這般解讀方式,因此便逐漸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使得各路妖精都對這位自東土大唐而來的高僧分外眼饞,想盡辦法也要將他抓來。
金蟬子被降
關于唐僧前世金蟬子的生平故事,吳承恩并沒有在《西游記》中給出詳細的闡述,但卻依舊可以通過佛教傳統(tǒng)以及一些神怪作品中的蛛絲馬跡加以推斷。
曾有人提出金蟬子或許與佛教“十大羅漢”中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是同一人,因為金蟬子轉世的唐僧與目連尊者都是以孝行著稱,目連尊者曾經(jīng)不顧危險親自前往地獄營救自己的母親,而唐僧也在知曉自己的身世后下山尋母,為母親解除痛苦,可見這一猜測并非空穴來風。
除此外,在觀察過許多佛教中出現(xiàn)的人物的生平故事后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佛教人物的名字都與其自身本相息息相關。
西游記中美艷的孔雀公主,在佛界被稱為“孔雀大明王菩薩”,顧名思義便知道其本相是一只孔雀。
孔雀大明王菩薩在皈依佛教前是一只孔雀,佛祖在雪山修行時不慎被它吸食,如來佛祖慈悲為懷,在逃脫后并沒有將它殺害,而是將其帶回了靈山,并且賜號“孔雀大明王菩薩”。
由此推斷,身為如來座下二弟子的金蟬子,在皈依佛家前的本相很可能是一只蟬。在我國古代的神怪作品《封神榜》中出現(xiàn)過一只“六翅天蟬”,它被稱作上古第一兇蟲。
這“六翅天蟬”生性兇殘暴虐,野性難馴,蠶食了許多生靈,曾經(jīng)令三界聞風喪膽。
后因為天地巨變,六翅天蟬也遭受了巨大的劫難,導致實力被削弱,因此被接引佛所降伏,后來被送到如來身邊,收為其座下的二弟子,賜法號為“金蟬子”。
被如來點化收服后,金蟬子便一直在如來座下聽經(jīng),但是后來由于他輕慢佛法,態(tài)度不佳,因此引起了如來的不滿,將他貶入凡間,經(jīng)歷一番磨難后才再次回歸大雷音寺。
小結:
金蟬子被貶后,在凡間經(jīng)歷了一番苦痛,一出生便與生身父母分離,在襁褓之后便獨自漂流,生命無所寄托。
但好在后來他被寺廟中的和尚所救,從小便遁入空門修行佛法,長大后因為修為高深而被選中前往西天取經(jīng),一路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有好幾次甚至險些丟了性命。
這一切坎坷與痛苦都是冥冥之中注定,是金蟬子轉世的唐僧必然要經(jīng)歷的劫難,經(jīng)過這樣一番艱辛考驗,他的對于佛法經(jīng)學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自身的修為也有了極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