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歲數(shù),步入了某種生活的境界,就會感到時間在悄然流逝,不經(jīng)意間,幾年就像飄逝的落葉般一去不復返。許多人,在歲月匆匆、時光飛逝中,在不斷延伸的空間與時間之間逐漸遠離彼此。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讓人意識到真正經(jīng)得起時光考驗、能夠維持至今的朋友并不多。有的人可能會自信地認為自己性格開朗,與周圍的人都能建立深厚的友誼,但實際上,這只是他們試圖拉近與陌生人的關系的一種表現(xiàn),他們往往將“熟悉”等同于“朋友”,這正是缺乏真正友情的一個標志。
真正的朋友之間,是純粹而真誠,沒有猜疑和試探,他們的話語和行動都不會帶有太多拘束或顧慮。如果一個人聲稱他和所有的人都能成為好朋友,那么這樣的關系通常充滿虛假成分,沒有足夠的底氣支持。在文學史上,魯迅先生曾給予瞿秋白一副對聯(lián):“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表明尋找知己確實是一件難事,而珍惜手中的友情更是寶貴。
隨著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后,我面對的人群更加廣泛,交往也變得頻繁,但同時也增添了內(nèi)心孤獨感。當人們嘗試通過社交活動來擴大網(wǎng)絡,卻常常發(fā)現(xiàn)話題不投機,或許酒宴結束后只剩下沉默無言。我注意到,有些為了商業(yè)目的舉辦聚餐的人們,即便精心策劃,也只能得到暫時的心理慰藉,最終留下的只有疲憊和孤獨。而真正的朋友,則像是治愈孤獨與緩解壓力的良藥。
小聚成了一個講究儀式感的事物,這種儀式感體現(xiàn)的是內(nèi)心認同,“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處理待遇上,我們要像白居易一樣,對待自己的朋友,用新釀好的米酒溫暖對方,即使是在大雪之夜,用紅泥小火爐讓寒冷消散。這份儀式感,如同一種默契和關懷,它似乎減慢了時間流逝,讓日子過得更加細膩而悠長。
當然,對于真正的情誼,我們也不必過度追求面子,不用刻意約束。當我們聚餐時,不必追求豪華,只需飯菜美味即可;喝酒時,不必勸酒,只需隨心所欲即可。記得有一次,一位老友臨時通知我改變計劃,因為我那天加班,他沒有催促,而是在我忙完之后才再次邀約,當我趕到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他的安排已經(jīng)準備好了,還有其他幾個好友相聚慶祝。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了如此珍貴的情誼,那個時候,我心里涌動著深深的情感。
作家李丹崖曾說:少年可以浪蕩,你ng年可以潦草,但到了中年,對待朋友就不能敷衍了事。一生的如白駒過隙,我們終將明白真摯的情誼比數(shù)量重要,無論是共享歡樂還是共同承受困難,都值得我們珍惜那些久違的聲音、久遠的手掌,以及那些永恒的心靈連接。在這個世界里,每一次輕輕觸碰,每一次低語,都像是讓快節(jié)奏生活暫停,讓喧囂停止,讓我們的生命變得豐富起來。不管未來如何變遷,我們應當始終保持這種對于親密伙伴價值認識上的清醒,以此作為抗衡流年的力量,使每一個瞬間都不再被忘卻,將這些片段編織成回憶,為我們的生命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