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農村插隊后不久,大隊書記老艾見我所主持知青墻報上的字寫得不錯,當即派了一份“重活”:在靠近國道大隊部倉庫的墻面上寫一條“備戰(zhàn)備荒,利國利民”的標語。
這也算是那時的“面子工程”吧!藉此,展示知青的才情。雖然我在上高中時練過各種字體,抄大字報或辦校黑板報得心應手,但要在一整面墻上寫一人多高的“大字”還沒把握。于是,我跟老艾提條件:一是找專業(yè)的泥瓦匠把整個墻面抹平,刷上白底,待干透后,我好用紅油漆寫字;二是時間不限,以寫好為原則,讓知青點的小何當助手。
為完成這項政治任務,雖然大隊部沒啥“積累”,老艾咬著牙同意了。他派人到縣城買來一桶紅油漆,一根透明塑料尺和七八把刷子。那一陣,我和小何頂著烈日,站在腳手架上,量尺寸,描字體的框架。為顯莊重,我決定用黑體字。忙活了整整一周,八個鮮紅遒勁恢弘的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坐過路客車的旅客對此贊不絕口,最后連公社管宣傳的副書記都知道了,夸老艾任務完成得好。當?shù)弥@些漂亮的大字出自一名知青之手,專門點名,要我隨時待命,不用干農活,到各種需要的場合寫標語或牌匾。
后來,我和小何又接到一個更大的“工程”:為新修建好的小型水庫保持水土不流失,在大壩的墻上寫上“封山育林,功在千秋”這幾個大字。領導要求,該標語要醒目,起到警示作用,耐得住風雨的沖刷。領受任務后,我精心設計了魏碑字體,用小塊白色鵝卵石鑲嵌在壩墻上。整個施工進行了一個多月,各方配合,驗收后,達到預期效果。從此,那片山林長得郁郁蔥蔥,成了全縣水庫堤壩的“示范墻”。
在兩年多的知青生活中,由于我各種字體基礎打得牢,又從縣文化館高手那里取經,充實和提高,近大半時間不是在握筆寫字,就是在給人寫字的路上。譬如,公社辦公室主任請我去,用隸書給每個辦公室寫了小牌匾,還用箭頭畫了指路牌,使來辦事的村民感到既莊重又“親民”。我還給一些商店和工廠寫牌匾,便利了顧客和來找工廠聯(lián)系業(yè)務的人。
字寫得多了,我熟能生巧,妙筆生花,甚至不用打格子,落筆后,每個字都顯得整齊劃一,大小適中,間距相當,美觀養(yǎng)眼。我被干部和村民譽為知青中的“第一支筆”。雖然這些“墨寶”都是無償奉獻的,我卻樂此不疲,從中找到一種不同尋常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