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說08-01
翻譯: 1
看完了《馬說》,突然發(fā)現(xiàn),我與作者韓愈有著不同的觀點。
作者的觀點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而我的觀點則是“世上伯樂與千里馬同在。”讀完《馬說》,我不禁有許多疑問。
為什么韓愈會懷才不遇而寫文章呢?而為什么他在被拒絕的同時只選擇寫文章呢?他為什么不再努力試試呢?就算統(tǒng)治者們不識人才,他不可以做出點什么事讓他們刮目相看呢?
許多許多的疑問在我的腦海中產(chǎn)生, 《馬說》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墒撬@樣光抱怨又有什么用呢?我想,當時如果是我,或許我會一次次的毛遂自薦,努力不放棄,總會有一天,他們會發(fā)現(xiàn)我的才華的。,也或許我會在被拒絕之后,再次奮發(fā)努力,做出點成績出來,讓他們知道當時他們的決定是個錯誤,再讓他們請我做官,那樣,不是比寫文章來訴說更實際么?但是韓愈兩樣都沒有做。
我認為“伯樂”與“千里馬”并沒有先后之分,有的只是身份上的差別,“伯樂”是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而千里馬則是被發(fā)現(xiàn)的,當千里馬沒有被伯樂識用時,應該先反省自己,然后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的地方,更加完善自己,再努力學習,讓自己的名氣大增,在沒有那些統(tǒng)治者的幫助下,自己應該做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被他們所發(fā)現(xiàn),所任用,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yè)的,到頭來,你的所做與所為就會被人民所? “千里馬”太多,而怎樣才能讓你脫穎而出呢?那最根本的就是好好學習,做出一番小成績,再讓“伯樂”來發(fā)現(xiàn)你,那時,就不愁該怎樣施展才華了。
馬說文言文翻譯 2
原文:
作者: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馬,也只是辱沒在做仆役的馬車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飼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體態(tài)無法顯示出來,況且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還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卻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yǎng)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初二語文《馬說》原文及注釋 3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眴韬簦∑湔鏌o馬邪?其真不馬也!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涂芍?!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則必有我?guī)煛!笔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注:
《馬說》選自《韓昌黎集·雜說》,題一作《馬說》。本文題從通行古文選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揭示深刻社會問題。說乃一種文體。
《師說》見《昌黎先生集》。為作者贈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闡明師道?!坝晌簳x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保谠洞痦f中立論師道書》)
文章主旨 4
本文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
馬說對照翻譯 5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yǎng)。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yōu)點不能從外面表現(xiàn)。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
馬說文言文翻譯 6
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八年級上冊文言文《馬說》翻譯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用"千里馬"稱呼它。
千里馬,吃一頓有時吃盡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夠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優(yōu)點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打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他們真的不識得千里馬??!
《馬說》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現(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樂,后有千里馬。
(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庇纱宋覀兛上氲健恶R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系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1)能夠表現(xiàn)統(tǒng)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2)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3)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tǒng)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5)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6)寫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盡粟一石。
(17)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yōu)榱丝桃獾淖非笸昝?,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應有的遭遇,使我們?yōu)橹z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19)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0)揭示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古今異義 7
是古義:這樣的。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今義:判斷詞。安古義: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義:安全;安定;安裝。等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數(shù)或列舉。或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今義:或者
馬說文言文翻譯 8
馬說
唐代: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祇辱 一作:只辱)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 通:飼)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注釋
1、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xiàn)指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2、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F(xiàn)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3、而:表轉(zhuǎn)折。可是,但是。
4、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故:因此 。 雖:即使。名:名貴的。
5、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沒)。祗(zhǐ):只是。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6、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7、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出名。
8、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9、一食:吃一頓。食,吃。
10、或:有時。
11、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3、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4、食馬者:食,通“飼”,喂。
15、其:指千里馬,代詞。
16、是:這樣,指示代詞。
17、雖:雖然(與前面的雖不一樣,這里指雖然)
18、能:本領。
19、足:足夠。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質(zhì)。
22、外見(xiàn):表現(xiàn)在外面。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23、且:猶,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樣。
26、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7、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28、求:要求。
29、策之:驅(qū)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30、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飼”,喂。
32、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 材:通“才”,才能。盡(2):竭盡,發(fā)揮出。
33、鳴:馬嘶。
34、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5、執(zhí):拿。
36、策:馬鞭。
37、臨:面對。
38、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39、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40、其(2):大概,表推測語氣。
41、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42、知:懂得,了解,認識。
翻譯: 9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用"千里馬"稱呼它。
千里馬,吃一頓有時吃盡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夠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優(yōu)點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打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他們真的不識得千里馬啊!
馬說文言文翻譯 10
譯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喂養(yǎng)。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yōu)點不能從外面表現(xiàn)。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待遇都沒有獲得,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鞭打馬,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p>
注釋: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善相馬。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奴仆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
[3]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槽:喂牲口的食器,櫪:馬棚。槽櫪:馬廄
[4]不以千里稱也:不把它稱為千里馬。以,把,介詞。稱,稱頌,稱道。
[5]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6]一食:吃一頓?;颍河袝r。盡粟一石:吃盡一石(dan)食料。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古代喂馬的口糧石,十斗為石。
[7]食:同飼,喂養(yǎng)。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后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xiàn)在外。見,同現(xiàn),表露。
[12]且:猶,尚且。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14]策:本意馬鞭子,這里名詞作動詞用,譯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辦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鳴:馬叫,之:不譯(轉(zhuǎn)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執(zhí)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臨之:面對千里馬。
[18]嗚呼:表示哀嘆,唉。
[19]其:難道,表反問語氣。
[20]其:可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
馬說文言文翻譯 11
「原文」
馬說
王令
東郭之兒,生而未嘗逢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適市而逢馬焉,驚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聞者笑之。語諸市人,而市人笑之。東郭之兒自失焉,歸而語諸長者,則馬也。以是不語者三日。
東郭之先生,聞而過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吾常以馬為牛,既知其為馬矣,吾慚而未言,將無以見市人也!”先生曰:“噫!馬信為馬矣,孺子以為牛,孺子之過也。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馬云也。茍不以馬而以他使是非,幾不能不以牛為馬,其于孺子有間乎?孺子殆未之學耳,市人固不足慚也?!?/p>
「譯文」
東郭(地名)的一個小孩,有生以來未曾見到過馬,心想四條腿很大的動物都是牛了。一天,他到市場上碰見了馬,驚呼道:“這頭牛,怎么端莊強壯???”聽見的人們都笑他。傳揚于市場的人,市場的人全笑他。東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說給長者聽,原來是馬啊。因為這事他三天沒有說話。
東郭的先生,聽說后責備他道:“小孩也有覺得難為情的事嗎?”回答說:“不是。我一直以為馬就是牛,已經(jīng)知道那是馬了,我慚愧得沒什么說的,今后沒有臉面見市場上的人了!”先生說了:“唉!馬就是馬,小孩以為是牛,是小孩的錯。市場的人們可以取笑小孩的,是就馬這件事。如果不以馬的事而以其他的事來分辨是非,(他們)幾乎連指牛為馬都做不到,他們和小孩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小孩只是沒有學到而已,所以不必在市場的人們面前慚愧什么。”
簡介作者、寫作背景及解題 12
1、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學家,自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河南河陽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也就是中唐時期。其時,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的遭遇也是這樣,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毛遂自薦,可惜不得重用。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但始終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解題
請同學們看看標題,我們以前有學過與《馬說》這個標題相類似的文章嗎?(《愛蓮說》、《師說》)。
誰來說說“說”是什么意思?
生:“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與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馬說》原文 13
《馬說》
作者: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初讀課文 14
要求讀得流暢,注意語氣、重音和停頓,在朗讀中感知課文,
1、學生范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由朗誦,互讀(同桌之間互讀,指出彼此的好與不足)
4、全班齊讀
通假字 15
(1)食馬者:"食"通"飼",喂。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5)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 16
1、結合寫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人。
千里馬比喻人才。
2、全文寄托著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3、揭示“托物寓意”的寫法
明確:本文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認為對有才能的人必須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任,這樣他們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這些主張,是通過對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xiàn)”的境遇的描敘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寫法就叫托物寓意。(板書:托物寓意)
雜說四·馬說 17
唐代: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祗辱 一作:只辱)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 通:飼)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承諾書生產(chǎn)團結方案 18
李商隱班會的屈原試卷班組主題班會工作近義詞贈言加油稿助學金表揚信了小結愛國加油稿,記敘文代表發(fā)言的政治表現(xiàn)策劃書總結簡訊教材。
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19
教師講“知己”這個詞來源的故事(即伯樂在太行山相馬的典故)。
初二語文《馬說》原文及注釋 20
馬說 唐朝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 通:飼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馬說》注釋
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xiàn)指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F(xiàn)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而:表轉(zhuǎn)折??墒牵?。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故:因此 。 雖:雖然。名:名貴的。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沒)。祗(zhǐ):同“衹”,只,僅。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出名。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一食:吃一頓。食,吃。
或:有時。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石(shí),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食馬者:食,通“飼”,喂。
其:指千里馬,代詞。
是:這樣,指示代詞。
雖:雖然(與前面的雖不一樣,這里指雖然)
能:本領。
足:足夠。
才 :才能。
美:美好的素質(zhì)。
外見(xiàn):表現(xiàn)在外面。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且:猶,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求:要求。
策之:驅(qū)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食之:食,通“飼”,喂。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 材:通“才”,才能。盡(2):竭盡,發(fā)揮出。
鳴:馬嘶。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執(zhí):拿。
策:馬鞭。
臨:面對。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其(2):大概,表推測語氣。
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知:懂得,了解,認識。
《馬說》賞析
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為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為突出的“
所謂“ 我們說把散文詩化,或者說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并不限于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qū)θ宋镞M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tài)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diào)、韻味來寫說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里。
據(jù)說伯樂姓孫名陽,是春秋時代秦國人,會給馬看相,善于識別什么是千里馬。這原是《戰(zhàn)國策·楚策》中一個名叫汗明的人對春申君黃歇講的一個故事里的人物。這故事可能是古代傳說,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藝術虛構手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寓言。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見他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由于韓愈本人命運的坎坷,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論,還是他的這篇《馬說》寫得最好,讀者也最愛?
詩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訴諸形象思維,它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常以比興為主。當然,一首好詩總要比散文寫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無窮。而從常識論,一篇說理散文,基本上總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的,韓愈的《馬說》肯定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jīng)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xiàn)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盡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 這是我們研究中國文學史和學習古典散文應該注意的新課題。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笨蛇@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jīng)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并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它卻是發(fā)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
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緊接著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余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腌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群群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
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安灰郧Ю锓Q也”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nèi)涵則甚為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說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說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著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chuàng)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實現(xiàn)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于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里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tǒng)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于是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
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著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fā)出了仿佛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 泵髅魇恰叭恕钡闹饔^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fā)出了“天下無馬”的慨? 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jīng)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后天人為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郁頓挫之致。
典故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yōu)劣的人,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延續(xù)到現(xiàn)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chǎn)名馬的燕趙一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fā)現(xiàn)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p>
駕車 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云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么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zhàn)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yǎng)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yǎng),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p>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
伯樂是古代有名的相馬(鑒別馬的好壞)專家。當他年老的時候,他的兒子很想將這項專門技能繼承下來,以免失傳。于是他把伯樂寫的《相馬經(jīng)》讀得爛熟?!断囫R經(jīng)》上描寫千里馬的外形是“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子好像壘起的酒藥餅?!彼鸵勒者@一條,拿著經(jīng)文出去“相馬”了。
伯樂的兒子把所見到事物的外形和《相馬經(jīng)》上描繪的圖形一一對照,結果找到了一只很大的蛤蟆。他興沖沖地跑回家報告父親,說:“總算找到好馬了,額頭和雙眼同書上說的差不多,就是蹄子的形狀和書上寫的有區(qū)別。”
伯樂聽了,只好哭笑不得地對這個好心而不聰明的獨生子說;“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馬,只是它太喜歡跳,你可駕馭不了??!”
正是,世有伯樂才得千里馬。如果千里馬沒能遇見“伯樂”,終究會被埋沒。
文言現(xiàn)象 21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表現(xiàn)。
(2)食之不能盡其材:“ 食”通“飼”飼養(yǎng);“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無馬邪: “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養(yǎng)。
古今異義
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是:
古義:這樣的。
今義:判斷詞。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古義:怎么。
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等:
古義:同樣。
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數(shù)或列舉。
例: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
古義:有時,有的人,也許。
今義:或者。
例: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然后:
古義:副詞,表示一種情況出現(xiàn)以后,出現(xiàn)另一種情況,著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條件。
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個動作或情況之后。
例:食(sì)之不能盡其材。
食(sì):通“飼”喂養(yǎng)。
食(shí):吃。
例: 策之不以其道。
策:
古義:馬鞭,鞭策。
今義:策劃,策略。
例: 雖有千里之能。
一詞多義
1、之
雖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的,結構助詞。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定語后置標志。無義。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詞。
食之不能盡其才: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2、能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詞活用動詞,用鞭子打。
執(zhí)策而臨之:馬鞭。
(策勛十二轉(zhuǎn):動詞,記載 ——自《木蘭詩》)。
4、而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
執(zhí)策而臨之:連詞,表修飾。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連詞,表承接。
5、食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 喂養(yǎng),動詞。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吃,動詞。
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代“千里馬”。
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代千里馬的。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詞,它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代鞭策千里馬的方法。
7、以
不以千里稱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8、盡: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盡。
食之不能盡其材: 使……盡,竭盡。
9、雖: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故雖有名馬:即是
【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名詞動用)
執(zhí)策而臨之 (名詞,鞭子)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
其真無馬邪 (難道,表反問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 (介詞,難道,表推測語氣)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代詞)
【之】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的,助詞)
馬之千里者 (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千里馬,代詞)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譯,補充音節(jié))
雖有千里之能 (的,助詞)
【以】
不以千里稱也 (憑借)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憑,靠)
能以徑寸之木 (用)
【盡】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盡)
食之不能盡其材 (竭盡)
【食】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喂)
一食或盡粟一石 (吃一頓)
【或】
或以為死 (有的人)
一食或盡粟一石 (有時)
【易】
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 (改變)
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 (交換)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動詞,能夠)
雖有千里之能 (名詞,能力)
【而】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連詞,表示轉(zhuǎn)折)
執(zhí)策而臨之 (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
實詞
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喻指像千里馬一樣的人才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喻指能夠識別、賞識人才的人
辱——受屈辱
駢—兩馬并駕
稱——以。.。著稱
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食”。通“飼”,。本文指淺薄愚妄、埋沒人才的統(tǒng)治者
才美——才能,美貌
見——“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等——等同,一樣
常——普通的
是——這樣的
策之——驅(qū)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意為鞭策,駕馭
(執(zhí))策——打馬的鞭子
道——方法
盡——竭盡
材——“材”通“才”,才能
鳴——鳴叫
通——通曉
執(zhí)——握
臨——面對
知——識別,了解
虛詞
而(而伯樂不常有)——表轉(zhuǎn)折,但是(語氣較重);卻(語氣較輕)
故——因此
于——在
之——結構助詞,的
以——憑借
雖——即使(故雖有名馬);雖然(雖有千里之能)
或——有時(馬每頓餐吃的糧食不一定為固定量)
其——代“千里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
(鳴)之——助詞,補充音節(jié),無意義
而(執(zhí)策而臨之)——表修飾
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動詞: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
策:原意指馬鞭,這里用作動詞,引申為用鞭子打,這里是驅(qū)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shù)量詞用作動詞: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盡:使……盡,竭盡。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特殊句式
1、 反問句:其真無馬邪?
2、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
3、介詞結構后置: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4、省略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重點語句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被埋沒的直接原因:論點;點明中心)
2、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馬也 可不寫)(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4、其真不知馬也。(再次點明文章中心句子)
5、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千里馬的遭遇)
6、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對千里馬的惋惜、同情,對食馬者的諷刺)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食馬者的無知、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