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fēng)拂面,細雨綿綿,仿佛能將寒意融化在骨子里。家鄉(xiāng)的早春之際尤為冷清。在這樣的日子里,我總是會想起那年給爺爺奶奶送去的銅腳爐和布套包好的“湯婆子”,它們帶來的溫暖就像一縷春風(fēng),撫慰著我的心靈。
寶釵過生日時,那些甜美的食物和熱鬧的戲文,是對賈母老人的極致關(guān)懷。而劉姥姥從大觀園歸來時,姑娘們送她的那些青紗、繭綢、御田粳米和果點心,以及那百多兩銀子的禮物,更是真正意義上的救急助困。
我也曾看到過迷途人士求助于路人,我們熱情地指引方向,為他們送上一程。對于小販在暮色中等待顧客的小店鋪,我們不僅買下她的一堆蔬菜,還讓老人早點回家。即使我們無法提供直接幫助,只要陪伴他們分擔(dān)痛苦,也算是一種支持。
據(jù)說屠格涅夫遇見一個乞丐,他雖然手中空無一錢,但緊握住乞丐的手,用真誠的話語安慰對方:“兄弟,我什么都沒有?!蹦莻€乞丐深受感動,因為這份簡單的情誼已經(jīng)足夠溫暖了他的心靈。
提到“暖老溫貧”四個字,我常常想到炒米。這正如鄭板橋所言,在寒冷的冬日,與親朋好友相聚,用炒米與醬姜共享,這才是真正的暖老溫貧。此外,還有板橋?qū)懡o山東范縣親友家的信中提到的炒米,它不僅能驅(qū)散寒氣,更是在腸胃到四肢之間流淌著滿足感,讓人們忘卻了寒冷。
最近一次拍攝專題片《板橋家書》時,他們準(zhǔn)備的是爆米花,而不是傳統(tǒng)的鐵鍋炒制而成。我解釋道,那年代里的炒米確實由手搖爆米機制作,但工作人員仍舊找不到合適答案。盡管如此,這場誤會并未阻礙我對那段歷史與文化背景中的真摯情感的一次再次體驗。
小時候,每當(dāng)天氣轉(zhuǎn)涼,便是我最喜歡吃到的快餐——泡炒米。一碗半水加上幾口紅糖,一勺撇入鍋中的焦黃色的糯米,就此成為了一頓簡單但充滿幸福感的小宴席。若搭配溏心蛋,即在開水中打入雞蛋,將其剛熟時取出,并用其中沸騰的湯盛半碗糯米,再撒入紅糖,那便是一頓更勝于世間所有美味佳肴的大餐。而這種泡炒糯飯茶,則讓我體驗到了生命中的另一番滋養(yǎng)——既是身體健康,又是精神愉悅的一刻。
能夠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品嘗到這樣一種“暖老溫貧”的生活方式,無疑是我這一生難忘的一個經(jīng)歷。我相信,在任何時候,當(dāng)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關(guān)愛他人,都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和別人的獨特而珍貴的人生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