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細雨綿綿,仿佛能將寒意融化在骨子里。家鄉(xiāng)的早春常是這樣冷清,但每當這樣的日子,我總會想起給爺爺奶奶準備的那份小心思:一只溫暖的銅腳爐,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婆子。這些小事,讓他們感受到了生命中的溫暖,就像寶釵生日時為賈母準備的一樣,那種暖意流淌到每個人的心里。
記得劉姥姥從大觀園歸來時,園中姑娘們送去了一百多兩銀子、青紗、繭綢、御田粳米和果點心,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救急之舉。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暖老溫貧”。它不僅僅是一份物質上的幫助,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當我們看到路人迷失方向,我們伸出援手;當我們遇見辛勤工作的小販,我們買下她的一些蔬菜,讓她有更多時間回家;或者在別人困境之際,我們雖然不能提供實際幫助,卻能陪伴著他們一起度過難關。這都是“暖老溫貧”的體現(xiàn)。
據(jù)說屠格涅夫曾經遇見一個乞丐,他沒有錢,只能緊握乞丐的手,說:“對不起,我什么也沒帶。”那個乞丐卻被深深感動,這樣的情誼,也是“暖老溫貧”最美好的形式之一。
提到這四個字,“炒米”就自然而然地浮現(xiàn)在腦海中。這正如鄭板橋所言,在天寒冰凍的時候,用炒米來招待親戚朋友,是最貼心,最實用的方式。在隔三差五年的人間煙火中,板橋用他的文字記錄了這一切,而我則試圖以我的話語重新詮釋這一段歷史。
回憶那些年,我嘗過各種各樣的炒米——鐵鍋里的焦黃色香氣,以及爆米花機爆出的雪白色脆口。但無論哪一種,都無法替代那種由內而外散發(fā)出的熱情與關愛。我們的生活雖簡樸,但只要有這樣的溫度,就足以讓人感到滿足和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