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寧宗慶元二年,一晚之間,朱熹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聲名狼藉,被人指稱為“偽正人”。這場風波,讓這位一代大儒在不久之后,以悲愴之色與世長辭。那么,歷史上的朱熹是否真的有過“納尼為妾”的丑聞?事件的真相又是如何?
追溯這一切,最重要的是從“慶元黨案”說起?!端问贰酚涊d,在十二月辛未那一年,金遣完顏崇道來賀明年正旦。沈繼祖作為監(jiān)察御史,當時劾奏朱熹,并詔令其落職、罷宮觀。
沈繼祖羅列了十大罪狀,其中包括了對朱熹私生活的指控,如引誘尼姑作寵妾,每次出行都帶著她們,以及家中的兒媳懷孕的情況,這些都被用來證明朱熹的不敬和不忠。此后,沈繼祖主張將朱熹斬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慶元黨案”。
這個斗爭無疑是一場殘酷的較量。在寧宗時期,由外戚韓侂胄掌握朝政,而趙汝愚作為他的摯友及同僚,卻成為了他獨斷朝綱的一個主要障礙。因此,他通過設(shè)立“偽學”之說來打擊趙汝愚及其門生,并最終成功地將他們陷害。
對于這種情況,有幾個人負有責任。一方面,是那些蓄意謀害者的行為;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當時宋寧宗為什么會忍心對自己的老師下此狠手。這背后可能存在著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江湖中的人事關(guān)系網(wǎng)和權(quán)力斗爭。
然而問題也出現(xiàn)在于朱老夫子的身上。他本身是一個書呆子,對待事情總是非常耿直,但他卻倔強地想要在政治舞臺上扮演角色,即使到了六十五歲高齡也不愿意退休。他甚至向天子提出建議,讓天子克己自新,不讓左右近臣排擠自己,這自然得罪了天子。
試想一下,有哪個君主愿意接受一個老學究不斷地批評自己呢?因此寧宗雖然口頭上表示愿意留住他,但內(nèi)心中的怒火已經(jīng)爆發(fā)。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沖突終于爆發(fā),使得皇帝不得不采取行動來解決問題。
最后,我們還需要探討的是關(guān)于認罪表的問題。既然這些指控都是捕風捉影,那么為什么朱熹會承認這些錯誤呢?這背后的原因仍然是個謎,而這種認錯行為也成為了后代攻擊他的主要證據(j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