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秋天去了一個名叫周莊的水鄉(xiāng),看到很多店鋪都擺滿了紅、亮、光的“萬三蹄”(紅燒蹄髈),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去世多年的爺爺。爺爺是一位在家鄉(xiāng)有名的小吃廚師,他在我們這個小村子里,幾乎是每個大事上的???。他擅長做各種家常菜,但最讓我喜歡的是他那道紅燒蹄髈。
小時候,我們家的葷菜很少,如果有幾塊豆腐和一盤炒的豆芽,那就已經(jīng)讓我們這些孩子們興奮得跳起來了。我總是能吃到好多油膩的東西,這都是因為我沾到了我的大哥那個廚師傅的光。而且,我從小就對食物有著特別大的興趣,不僅會吃,還會自己嘗試烹飪,這一切都是受到了我的大哥影響。
我們的生活非常淳樸,每次過節(jié)或者喜事都會請很多朋友來聚餐,左鄰右舍都會互相幫助準備豐盛的大餐。這樣的宴席被稱為“流水席”,頭等賓客自然是在首批接受款待的人選。在這樣的場合中,最忙碌的地方就是廚房,大哥揮動著鍋鏟,在濃煙彌漫的環(huán)境中忙碌;送菜的人來回穿梭;灶火映照著臉龐,顯得格外熱鬧。
雖然我經(jīng)常跟隨大哥出門幫忙,但是真正掌勺的地方,我并不適合。我更喜歡在自家廚房學大哥烹飪尤其是烤蹄髈。大哥處理好的蹄髈放在案板上,一只巨大的豬腳早已被清理干凈,只留下細致的豬毛,然后切成了幾道花刀,以便入味。大哥將黃澄澄的地瓜油倒入鍋中,加熱后放進冰糖慢慢熬成深色,再加入蹄髈和足夠覆蓋它的一碗水,以及醬油、料酒、醋及鹽,以及蔥段姜塊和辣椒,大火煮兩小時后轉(zhuǎn)小火燜至晚上,將這年夜飯中的“發(fā)財肉”燉熟。
我們的年夜飯通常下午四五點鐘開始,上完晚膳后大家才開始放炮仗爭取彩頭。紅色的蹄髈上撒上了翠綠的蔥花,讓我的饞蟲又激動起來。但是我必須等到最尊敬的大人用筷子輕輕撥一口,然后爸媽才能動筷,我才能拿起叉子品嘗。這道由半天時間精心制作而成的肥而不膩、酥而不柴肉,是那種年代稀缺油脂卻能讓人滿足的一頓美食。
盡管最后輪到我享用,但剩下的骨頭總歸給我,讓我盡情享受。這件事情過去十年之后,每隔十年,我們家族就會舉行一次家庭聚會或祭拜活動。那次過山路遠親友聚首時,他們再次提起了大哥做出的美味佳肴。大哥去世后,每當忌日,我們都要重新品嘗那些老家的傳統(tǒng)美食。今年十周年忌日時,當大家憶起那些美味之時,他們決定將此傳統(tǒng)落實給新一代——也就是把烤蹄髈任務交給我來完成。大家認為,無論何種手藝,都應該盡早傳承下去。
工作后的生活節(jié)奏確實太快,就像小時候放鵝一樣,被驅(qū)趕前進。但只有回到山里老家,用閑暇時間燉制出香氣撲鼻、大眾贊賞的一份肉片,那時候坐在桌旁,與家人共享這種傳說中的慢生活,我感到內(nèi)心充實與快樂。這正是我一直追求的事業(yè):通過簡單的手工藝品,如同曾經(jīng)那樣溫暖的心靈交流,而不是現(xiàn)代社會所急于求成、高效率低質(zhì)量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