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細雨綿綿,濕氣彌漫在每一個角落,仿佛寒冷的早春更顯得刺骨。曾經(jīng),每當這樣的日子到來,我總會為行動不便的爺爺奶奶準備一只銅腳爐或是一份布套包好的“湯婆子”,手中感受到溫暖而心情舒暢,這便是我對他們的暖老溫貧之舉。
就像寶釵過生日時,她所收到的禮物,那些甜美的小吃和熱鬧的戲文,為賈母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同樣地,當劉姥姥從大觀園歸來時,姑娘們送她的青紗、繭綢、御田粳米以及各種點心,更是給予了她實實在在的情感支持和經(jīng)濟上的幫助,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暖老溫貧。
我認為,“暖老溫貧”不僅體現(xiàn)在實際行動上,也體現(xiàn)在我們的心里。有時候,只需伸出援手,或是給予一些鼓勵,就能讓他人感到溫馨與被理解。正如屠格涅夫遇見乞丐時,他沒有金錢,但用真誠的話語安慰了對方,讓那位乞丐深受感動。這就是一種簡單而純真的友情短信,在社會中的傳遞。
提起“暖老溫貧”,我常想起鄭板橋的一句詩:“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痹谀莻€嚴冬,他通過炒米這最基本的事物展現(xiàn)了對親朋好友的關愛。而今,我們仍然可以從他的故事中學到如何在困難中找到溫暖,以及如何用自己的小事做大德行。
記得一次觀看專題片《板橋家書》時,他們將板橋描述中的炒米改成了爆米花。我嘗試解釋說,那是在清代乾隆年間,而不是現(xiàn)代爆米機所出的那種。但工作人員表示找不到古代的手搖爆米機,所以只能放棄。那一刻,我明白了時代變遷,但我們的追求和善意卻是不變的。
回憶童年,我們能享受到的是鐵鍋里的焦黃色炒飯,那股香味直沖云霄,一嚼即碎,無需任何配料也能滿足我們的心靈需求。而且,當客人來訪,我會以紅糖替代醬姜,用那碗熱氣騰騰的地道炒飯作為快餐,即使只是短暫的一口,卻充滿了幸福感。
最讓我懷念的是泡炒米加溏心蛋——將雞蛋打入開水中剛熟后立即取出,將其放在已經(jīng)沸騰的小鍋內,再加入半碗湯和少許紅糖,這種滋味既甜又香,讓人難以忘懷。當你品嘗著這種小確幸,你就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人間煙火,不需要太多華麗詞藻,只要簡單而真摯,就足夠讓人覺得生活有溫度,有愛,有希望。